河北省辛集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王敬梅
淺議學校教育科研校本化管理模式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 王敬梅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科研路在何方?校本教研與教育科研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辯證關系:教研活動以課題研究為載體,課題研究以教研活動為依托。這就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教育科研的校本化《綱要》是魂靈,培訓是關鍵,過程是重點,制度是保障。
學校教育科研;校本化;管理模式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科研路在何方?校本教研與教育科研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辯證關系:教研活動以課題研究為載體,課題研究以教研活動為依托。這就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教育科研校本”似乎已經被絕大多數學校和廣大教師所接受。但問題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存在著誤區。在學校達標的行政壓力和教師職稱評審的利益驅動下,一些學校或教師不得不去申報和承擔一些遠離教學實際的“科研課題”,拼湊所謂有理論深度的“研究論文”,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科研與教學的錯位、成果與行動的背離,不僅沒有發揮出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反而使得理應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教學研究呈現功利主義傾向,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很難體會科研興校的動力,教師們很難體驗科研興教的魅力。
在新世紀,為了培養適應社會所需求的新型人才,世界各國對高中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作了大范圍的調整。我國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上,也作了比較大的調整,突出當今時代的科學人才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由于高中教育目標作了較大的調整,那么高中課程改革的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從思想、理論、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方向、目標和過程,是一個指導性的綱領性文件。教育科研校本化必須以《綱要》為指南,才能為適應并促進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
教育科研校本化,關鍵是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如果你能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成為一件乏味的事情,那么,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到教學研究這條路上來。”其中包含兩個基本道理:一是教研工作應當是一個愉快的工作,要讓教師體會教學生涯的意義,就要引導教師走教研之路;二是教研工作不僅是校長的工作,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工作。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讓教師投入到校本化的教育科研中,就要切實做好培訓工作。
在高中課程改革教師培訓中,有一句流行的說法:“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從培訓對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從教師培訓的目標來看,這種說法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種流行的說法,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聽了幾個專家講座,就是培訓,就能上崗了。課程改革的啟動,無論是學校,教研組、備課組,還是教師,都需要一個過渡期,一個適應期,一個發展期。從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啟動和發展看,只有通識培訓和課程培訓是不夠的,只有觀念的改變和認識的提高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校本教研和課程實踐的培訓,使教師具備一定的校本教研能力和課程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校本化教育科研的培訓,既要重視理論學習,也要重視實踐研究;既要重視知識傳授,也要重視個案解剖,讓教師在實踐中去學習,去體驗,去領悟,不斷提高自己校本化教育科研的理論和實踐水平。
教育科研校本化突現過程,是因為過程是行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行動研究包含五個環節:確定專題、制定方案、調查研究、分析材料和提出意見。而其中“調查研究”是一個過程,一個重要的過程。調查的過程,是邊實踐邊研究的過程。在實踐和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搜集材料。沒有材料,或材料不真實,研究結論就不可靠,也就失去指導意義。
教育科研校本化突現過程,是因為過程是行動研究成果的有機部分。教育科研最看重研究的最后結論,并以結論判定研究的價值高低。但是校本化教育科研,即行動研究,認為過程也是一種成果。比如在關于先復習筆記再做作業的效果調查的行動過程中,無論是召開學生討論會,還是與個別學生交流;無論是學生的作業情況記錄,還是學生考試情況采集,都是一個師生交流過程,都是一個師生思考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過程,就能促使師生悟出先復習筆記與再做作業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指導的科學性,在發展學生同時發展教師自己。
在校本化教育科研的行動研究中,有過程,就有體驗;有體驗,就有收獲;有收獲,就有提高。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教育科研要走校本化之路,必須有制度的保障。科學的規章制度,保證了教育科研校本化的健康、有序地開展,健康、有序的校本化的教育科研又極大豐富科學的規章制度。
1.教研工作制度。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校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教研工作制度,一是明確指出:“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提出學校“十一·五”規劃教育科研總課題‘構建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和諧教育的研究’,以此推動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的深入發展。”二是強調每個教師一個學年要參與一個校本化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并撰寫一篇研究文章。學校的教育科研校本化,走上了制度化的路子。
2.資源共享制度。只要是中小學教師,就得撰寫若干篇論文,但長期以來有一種怪現象,教師寫論文卻往往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同一個學校,甚至是同一個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不知道自己的同事發表了什么文章,匯編了誰的論文,晉級提交什么作品。長期以來,不少教師走入誤區:寫論文的目的是職務晉升。為了改變這種錯誤傾向,學校需要為教師搭建校本教研平臺: ①“近水樓臺先得月”。老師論文專題應當產生于平時的教學教研中,并在組會里露出端倪,甚至討論交流,讓組里的教師“近水樓臺先得月”,資源共享。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篇論文就是一個專題,倘若在組會里交流,就擴大的影響面;同伴對一定的專題提出意見或看法,也是對論文的一種補充和完善,既促進同伴之間的合作,也提高了論文質量。③“好馬配好鞍”。要建立一種機制,讓教師論文專題在組里交流、討論,產生效益。當然,這種機制的建立,應當能促進教師教學教研積極性的發揮,促進校本教研的深入開展,促進教學教研質量的提高。
3.教師考評制度。一個學年每位教師參與一個校本化的教育科研課題活動,將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為了使教研工作制度和資源共享制度落到實處,學校把這項工作納入年度考評,形成一個評價制度。
G710
:A
:1671-864X(2015)01-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