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職業教育中心 張璐 宋曉賓
關于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探索
——以蚌埠職教中心為例
蚌埠職業教育中心 張璐 宋曉賓
本文以本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為例,從學校內外和課堂內外不同角度入手,力圖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的教育機制,形成立體合力來提高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效。
中職;職業生涯教育
本文以蚌埠職業教育中心學生為例,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探索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有效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認為必須整合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多種資源,積極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實踐多方主體的作用,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的教育機制,形成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教育格局,發揮教育的立體合力,把職業生涯教育落到實處。
(一)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注入新血液。把職業生涯教育的觸角伸入德育課課堂,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和學科知識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知識,注入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的職業世界,發揮出德育課堂的載體作用,為中職德育課教學注入新的血液。充分挖掘職業生涯教育因素,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崗位工作要求,寓生涯教育于德育課教學中,創新了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增強了教學針對性,形成職業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
(二)在中職班級管理工作中開拓新思路。充分利用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及社區等資源,結合各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職業生涯教育與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組織、職業指導溝通協調。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有意識的滲透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知識,使班級工作體現出職教特色又有利于中職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發展,通過各種方式、活動細化、實現了有關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營造有利于職業生涯教育開展的良好氛圍,結合班會課、班級文化建設、班干部的培養、學校的各種活動,實現了職業生涯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結合。
(三)在中職校園文化活動中搭建新舞臺。讓職業生涯教育活動充實學生的課外生活,多方搭建平臺,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整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文化優勢,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職業生涯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互滲透,采用生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的思路,對校園文化活動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和管理模式,使校園文化在中職學校打開一條新路徑。
(一)增進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合作。學校、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境,家庭教育在職業生涯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兩者協調一致,加強學校和家庭的雙向交流與互動,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1.建立了家校聯系卡,家長訪談本等形式,主動溝通學校與家庭的聯系,讓家長們能來學校學習,而且學有所學,學有所得。
2.設立了家長檔案建立,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
3.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講座,幫助家長逐漸建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和發展觀,增強家長對學生的信心,讓更多的父母關心子女的職業生涯。
4.編輯了家長職業生涯教育學習材料,讓廣大家長在學習和活動參與中,明白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增強自身的規劃意識,提高職業生涯教育的水平。
5.配合學生處成立了由班主任、學生家長代表參加的中職生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統一負責家庭教育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
6.開展了家庭個案指導,對個別特殊或有困擾的家庭和進行案例教育,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系,提出合理的建議,共同商討解決辦法。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方式、策略,父母的思想、地位,直接影響中職生人格的形成和職業生涯的選擇,要幫助家長完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提倡學生和家長進行各種溝通,在溝通中進行“雙向教育”,家長和子女實現互相教育,共同進步,這就促進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設計的順利進行。
其次,指導家長與學生共同規劃職業生涯的發展,家長幫助學生獨立做決策、激勵學生的工作動機。
再次,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系,多看到學生的長處和優勢,相信學生,鼓勵他們揚長補短,縮小或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加強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聯合。中職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就必須要與實訓、社會實習和實踐接軌,促進其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銜接,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環境。
1.加強專業實訓這一基本教育教學環節。結合實訓的特點和內容,抓住中職學生與社會實際、生產實際、崗位實際以及一線勞動者密切接觸的時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和安全生產教育。
2.強化學生社會體驗,充分利用公司企業、社區等多方面的場所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實踐鍛煉的平臺。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企業、街道、社區等社會崗位實踐活動,開展生產實習、公益勞動、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擁有專業技能的同時,服務社會和奉獻愛心,更擁有與人溝通融入社會的能力。
3.共建校企互惠,加強校企合作,與多家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各專業都與企業充分對接,同時引企入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實施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關注學生就業。
(二)開發社會實踐教育的資源。社區、企業等各類社會組織都是學生學習和獲得直接經驗的大課堂,利用這些機構的社會職能組織開展參觀實習等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廣泛的職業生涯教育網絡。
1.社區志愿服務是重要的實踐教育資源,發揮學生專業技能特長,組織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等,廣泛開展各類志愿服務,積極主動地和一些社區聯系,開拓新的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到福利院、敬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
2.不同的公司、企業等勞動部門同樣是有利的教育資源,為中職學生創造了一些接觸社會的實踐機會,結合我國勞動就業市場的變化以及企業用工模式的變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定位。
3.人才交流市場,社會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體育館等教育場館利用社會公共資源同樣為中職生提供職業生涯教育的場所,為學生開放設施,整合各種教育物質資源和人才資源,多渠道進行職業生涯教育。
[1]呂佳梅. 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中等職業教育, 2011,(20).
[2]朱寧. 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與對策[J].科技信息, 2011,(3).
G710
:A
:1671-864X(2015)01-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