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笑竹
摘要:課堂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設計活動,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設計 認知能力培養 創新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11
課堂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設計活動,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其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是課堂教學的重心,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更是達到課堂教學目的的重要保證。數學作為小學基本課程之一,擔負著學生基礎數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培養的重任。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的方法創新談幾點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的現狀
創新趨勢已經顯現。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教學硬件設施逐步高科技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升,對先進教學設施地運用逐步常態化,同時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進行了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課堂教學設計仍以依賴型為主。目前在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由于學生的學習技能欠缺,基礎薄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仍以依賴型為主。在依賴型的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被忽視,講授的知識大多只局限于課本和測驗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割裂,這種情況下雖然教師能夠更容易地控制課堂進度,在短期內取得相對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認知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思維方式上的創新存在不足。目前,大多數教師在數學課堂學生認知能力培養方法設計上的創新多為形式創新,過于追求新器材多媒體教學,花哨的設計使學生一時無法抓住關鍵,復雜的教具讓數學課變成了手工課、觀影課,課堂教學設計的創新若只停留在“形”上,對教學目的的實現反而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學生學習能力把握有偏差。學生在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和表現特點都不同,數學作為一門相對抽象和枯燥的學科。如果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把握有偏差,沒有按照學生學習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就很容易造成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失敗,無法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對學生認知主動性培養不足。多數教師都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而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將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這就容易導致前文所說的依賴型學習方式無法改變,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認知只能停留在一門學科而不是一個興趣上。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能力培養方法的創新方向
(一)教學思維方式的創新
思維決定思路,方式決定方法,教育教學創新中思維方式的創新至關重要。教師的教學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學生的思維水平。推動教學思維方式的創新,要使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思維方式創新的重要性。針對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特點,在教學研討活動中要積極學習先進經驗,發揚探索精神,改進教學方式,為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認知環節的創新打好基礎。
通過動手操作培養認知能力,幫助學生思維。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操作認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動用手、口、腦等多種感官,積極思維,也有助于發展思維。設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軸對稱)一課時,注重讓學生動手把心形卡、五角星、銀杏樹葉按教師要求對折,幫助學生認知對折后重合,從而了解這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常常是一邊操作一邊思考,他們親身經歷了所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認知、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通過思考問題培養認知能力,激活學生思維。問題是思維的動力。小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因而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思考性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浪花,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正確把握小學生的認知需求,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
(二)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科學運用認知能力培養方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認知能力培養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部分,要始終堅持既定的教學目標,準確分析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針對小學生知識水平和數學課程特點,摒棄過于繁復和抽象的認知概念,使認知能力培養方式符合教學需要,維護課堂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
教學厘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一厘米有多長時,我借助直尺上“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指導學生測量一個手指的寬度、衣服上紐扣的寬度,幫助學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讓學生的認知活動直觀、具體,初步感知長度單位、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認知能力培養要多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小學生由于表達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對于相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認知能力的培養更要注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要養成換位思考的習慣,多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選取學生普遍能夠理解的例子進行講授,由生活實際展開,提煉知識點,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形成環狀記憶,當學生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相關事物時自然會聯想到相應的數學知識點,這將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活學活用,又能減少機械記憶復習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設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面積》時,有意從猜一猜兩位粉刷匠叔叔誰刷的墻面大導入新課,在學生獲得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后,讓他們通過分別計算兩塊墻面的面積來驗證課前的猜測。拓展練習時,注意設計應用性練習題:
1.學校給老師新發了一張辦公桌,長140厘米、寬80厘米。教師想給整個桌面鋪上玻璃,要買多大玻璃板?
2.班里小亮家要裝修新房,客廳的長6米、寬4米,需要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如果一平方米90元,需要多少錢?
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創設生活情境、營造氛圍,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驗和認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日常生活課堂化,用數學、學數學,引導學生用已有的認知解決實際問題,豐富學生生活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事物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
無論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最終都要落在實踐上,都要經過學生反饋的檢驗。數學課堂教學認知能力的培養,在科學分析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設計出的創新型認知方案,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比如學生喜歡那個部分不喜歡那個部分,哪一類學生適應這種方案哪一類學生不適應,在創新方案下教學目標達到的比例是否有所提升等,根據收集到的反饋對既有方案進行改良,然后繼續進行實踐,再收集、再改良、再實踐。教育上的創新不能是一蹴而就的,認知能力培養的創新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不斷積累反饋的過程中,達到質的飛躍。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