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森建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也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誠、由衷地熱愛自己的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品質,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歲月像流水一去不返,許多事情我早已淡忘了。可是,有些事情卻像樹根一樣深深扎在我的心中。多年來為人師表,想講述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也有印象深刻的故事情景。
在我的書桌臺板下一直珍藏著一張手制的賀卡,每當我看到這張賀卡時,眼前就會浮現出那張圓圓的、笑瞇瞇的臉。這是我剛走上教師崗位不久,一個叫江×的學生分別時送給我的禮物。記得那是我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二年,根據學校安排,我擔任初二年級(2)班班主任及語文教學的任務。因為當時我是一名年輕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充滿熱情,在接手該班教育教學工作不久就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受到學生的喜愛。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我發現班里有一個中等個頭、圓臉的叫江×的男生。他性格有點內向,平時話語不多,很文靜,一說話就臉紅,是一個誠實、本分的學生。他學習成績中等,就是英語學科很差。在我與同學交往中他很少說話,只是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時常露出會心的笑容。當時在我的眼里江×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學生了。
轉眼間,我接手這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已有一個多月了。班級各項工作已步入軌道。有一天上午大課間休息時,我班的班長急匆匆地跑到我這兒,焦急地喊道:“馬老師,不好了,江×的鼻子流了好多血,你快去看看吧。”我連忙放下手中的筆,快步趕到教室。看到江×坐在座位上,臉上、手上全是血,地上也有很多血漬。我趕緊拿出面紙為他塞上鼻孔,又叫其他同學扶他到我的辦公室拿來毛巾臉盆,打來涼水,給他擦臉,一陣手忙腳亂后才把他的鼻血止住。我接著說:“江×,你先在我的辦公室坐一會兒,我打電話通知你的父母帶你去醫院看看。”江×說:“老師,沒事,我這是沙鼻子,時常會流血,一會兒就好了。”我聽他這樣說才放下心來。但我還是讓他在我的辦公室休息一下,喝點水,才讓他到教室上課。放晚學后我又抽時間到他家進行了家訪,向他的父母說明情況,他的父母對我表示感謝。
過了幾天,我又利用家訪的時間去他家看望他,他們全家都很感動。后來他的父親特地打電話告訴我說,通過治療現在江×的鼻子不再時常流血了,他對我平時對江×的關心表示感謝。我聽了這個消息后心里也很高興。自此以后,江×很聽我的話,在學習上的勁頭也更足了,可就是英語學科偏差。我通過與他交談后知道了原因,原來進入初中不久,有一次上英語課英語老師叫他回答問題,他由于生性靦腆,加上剛進入初中對老師和同學不熟悉,一說話就臉紅,回答問題聲音很低,當時老師就隨口說了一句“一個男孩子,怎么像個丫頭似的”,這以后學生就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假丫頭”,他很是氣憤。從此以后他對老師產生了逆反心理,不愿上英語課,上課也不專心聽講,作業也不認真完成。我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就時常找他談心,再同英語老師溝通,同時在班級利用合適的機會為他消除了同學們叫他綽號的影響。他自己也認識到學習根本是為自己,消除了他對英語課的逆反心理,因此他的英語成績上升很快。看到他的進步,我真是喜在心頭,感到我的努力終于有了好的結果。
轉眼之間一學期就要結束了,有一天放晚學后,江×的父親到學校對我說由于自己工作的原因,他們要為江×辦理轉學,而江×不愿轉學,希望我能做做江×的工作。我對江×的轉學也很舍不得,但還是答應他的父親做好江×的思想工作。第二天放學后,我把江×找過來,仔細詢問江×不愿轉學的原因。江×紅著眼說:“老師,我喜歡你教我們,不想轉走。”我聽了他的話后也很感動。我說:“我也很喜歡你,但你也該為你的父母想想,如果你不轉學,你的父母會為你擔心的,再說我們以后可以經常保持通信聯系,老師相信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只要我們心心相通,又何必在于距離的遠近呢?”在我的耐心勸說下,江×終于默許了。
在江×轉走的前一天,我特地在班級舉辦了一次歡送會,大家對江×的轉學表達出不舍之情,同時也對他的以后表示美好的祝愿,許多同學也與他互贈禮物。江×在臨走前到我辦公室哭著對我說:“老師,我明天就轉學了,這是我自己做的賀卡,送給你做個紀念。”我收下他的禮物,對他說:“江×,你是個男子漢,不要這樣,我們雖然不在一起,但以后還是可以經常聯系的,我希望你在新的學校能交更多的朋友,更加努力學習。我期待你的好消息。”他走以后,我打開他的賀卡:畫面上一棵小草仰著笑臉承接著雨水,旁邊寫著一行字:送給我敬愛的老師,你永遠的學生江×。看到這張賀卡,我很是激動,因為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是做老師心中最大的
滿足。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我想起顧城的幾句詩:“我覺得/你看我的時候很遠/看云的時候很近。”讓我們用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關注的眼神、一聲真誠的問候去拉近師生心與心的距離。因為這是世間最遠也是最近的距離。
參考文獻:
[1]張瓊.英語老師如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J].校園英語,2012(08).
[2]房寶芹.怎樣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J].教育交流·理論版,2008(05).
[3]徐元青,黃雪飛.淺談如何拉近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J].成功:教育,2012(02).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