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
摘 要:“化學平衡”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說課稿秉著建構主義教學觀,針對其第二課時“化學平衡的移動及其影響因素”,對教材和學生都進行了認真系統(tǒng)的科學分析,并闡述了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說課;化學平衡;勒夏特列原理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化學平衡”是人教版《化學 選修4》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是高中化學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整個中學化學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課標對其要求“通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和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并能用相關理論加以解釋”。
從知識體系看,“化學平衡”屬于化學熱力學的研究范疇,在高中體系中與“溶解平衡”“弱電解質電離平衡”以及“鹽類的水解平衡”并稱為“四大平衡”,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1所學的元素化合物的反應及其實驗現(xiàn)象的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又為后面學習三大平衡奠定了基礎;是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必須儲備和掌握的重要知識。
從研究方法看,通過探究實驗,從實驗現(xiàn)象中歸納總結出“勒夏特列原理”,再用演繹的方法推廣到另外幾種因素對平衡移動的影響也符合該規(guī)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化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研究問題的思路。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化學平衡狀態(tài)移動的概念。
②學會利用化學平衡與反應速率之間的聯(lián)系,判斷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影響。
③掌握勒夏特列原理,并能夠用其準確地推斷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濃度和溫度對平衡移動影響的實驗探究,了解控制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法。
②通過“勒夏特列原理”這一概念的學習,學會運用歸納總結和演繹推理等方法解決化學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實驗能力。
②通過實驗激發(fā)探索化學反應原理的興趣,逐漸形成科學的化學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移動以及外界條件對平衡移動的影響。
難點: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和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本節(jié)課本著“溫故知新”的原則,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fā),充分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濃度、溫度等因素影響反應速率,速率改變影響平衡狀態(tài)這一過渡方式建立起平衡狀態(tài)移動的概念。
2.學生特點
學生通過高一階段的化學學習,已初步具備一定的化學實驗探究能力和一些相關信息的處理能力,這些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了較好鋪墊。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仍比較薄弱,較難直接給出概念或結論,在知識學習中仍需借助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
3.預測困難
本節(jié)課容量較大,內(nèi)容較抽象。尤其是平衡移動的研究對象、本質原因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盲點;而移動方向的判斷也不太容易,因此本節(jié)課任務較重,難度較大。
三、說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學法: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演繹推理。
教法:本節(jié)課依據(jù)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由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使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也體現(xiàn)了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主線,思維為中心的思想,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與認知規(guī)律有機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具體、全面,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更好地理解化學平衡的移動及其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