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琴
摘 要:學生進入初中后需系統地學習初中物理,因此學生難免會對各種物理現象產生好奇心理與求知探索的欲望。學生該如何從物理學習中尋找樂趣與培養其科學的思維能力是物理教師需面對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使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因部分物理知識具有抽象性,教師應把形象、直觀、靈活的教學方式運用到教學中。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圖景;運用
物理圖景可將物理過程直觀、形象化,對學生在思考時遇到的疑點起點播作用,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概念、分析問題。那么,怎樣讓學生在物理教學中正確運用物理圖景?本研究借鑒于教學經驗,從以下案例進行分析。
一、物理圖景結合生活
物理圖景能夠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在實際生活中建立圖景。學生在還未接觸初中物理時,在其頭腦中對某些物理知識僅是初步認識,而這些簡單的知識為其以后學習物理這門科目奠定了基礎。比如生活情境,學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與課本上的物理知識相互應用、相互轉化來學習。
例如,關于“聲音的產生”這節教學,學生對聲音很是了解,但對于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并不能全面解答。因此,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情景,如蟋蟀的翅膀被折斷后,它不再發出聲音;學生通過這些直觀的物理圖景,可助其明白“聲音的產生是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又如,當人們走在雨后濕漉漉的土地上,泥土會凹陷。若在上面放置一塊面積較大的木板,腳踩在木板上未凹陷,讓學生思考這個現象進而得出:壓力同等,土地受力面積不一樣,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凹陷程度。
二、物理圖景結合實驗
物理圖景以圖景為載體,運用于物理教學可為學生在思考與分析問題時鋪設道路,準確地明白物理概念。因此,構建物理圖景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是極其關鍵的舉措。物理科目的特點是以實驗為基礎,在實驗的基礎上構建物理圖景。所以在物理課上進行有關實驗是此學科的關鍵點,它將課本內涉及的概念、規律、過程借助于實驗進行表述與解釋。同時,物理實驗的真實性、直觀性與趣味性比其他學科較強,通過事實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待實驗對物理現象的發生、說明更具形象與直觀。
例如,關于“牛頓第一定律”這節教學,普通情況下,學生的主觀想法為物體是受力的作用而產生運動。通過實驗操作,從小車被放置在斜面至滑落后,且有一段距離運動后才停止,學生僅在實驗的操作過程中建立的物理圖景無任何意義,通常情況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給出錯誤的解釋,因為學生只能從這一實驗產生的現象思量某些理論概念,并未思考出正確的解答,所以在教學時應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集中關注小車運動過程,再一步一步構建物理圖景。
經數次演示后,讓學生根據小車受力過程與運動距離畫出圖像,并以此分析,如果木板光滑程度依次增加,那么小車運動距離也依次增加,同時表明本板對其阻力依次減小,通過此方法開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運動距離與阻力間的關系:阻力與運動距離關系成反比,再予以假設:當無阻力時,小車是否持續做運動?即表示物體產生運動并非受到力的作用,顯然這是處于理想狀態的情況下。反復操作此實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這一結論,所以,學生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構建物理圖景,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概念,還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正確構建物理圖景
學生了解物理知識的來源與發展可以通過物理圖景,因初中生年齡相對較小,他們接觸和認識的事物并不多。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時通過構建物理圖景可幫助其學習并理解最基本的物理知識。物理圖景并非與普通所講的圖景相同,物理圖景需要借助課本理論知識進行構建,以概念、規律作為構圖依據,且應與物理現象及過程相符,可激發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思考的活躍性,正確認識有關的物理概念,養成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因此學生必須學會自己構建圖景,并在腦海中自己想象構圖而非圖紙構圖,這樣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又能夠鍛煉其抽象思維。
綜上所述,教師對初中學生進行物理教學的課堂上,應尋求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并以此引導與啟發學生,構建形象直觀的物理圖景。對于一些復雜且抽象的物理現象,通過圖景予以解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思考、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此學習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某些抽象的物理概念與規律,而且還能幫助初中生智力的成長,以及今后接觸到更深層的物理課程學習。
參考文獻:
[1]譚榮昌.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界:中旬,2013(07).
[2]張銀平.情境導入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理科版,2013(0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