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雪萍
對于看電視,幾乎每個孩子都是“情有獨鐘”!但大多家長、老師認為看電視就會占掉孩子的學習時間,分散孩子學習的注意力,影響孩子的學習,所以極力反對孩子看電視。那么,電視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是百害無益嗎?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筆者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電視頻道日益增多,電視內容日趨豐富,我們不妨綜合這些因素,投其所好,有針對性地布置孩子看電視做作業。
一、用《中國漢字聽寫大賽》喚醒學生對漢字的情結
鍵盤時代,書寫工具變得越來越便捷,你現在敲一個字,電腦可以聯想提供幾個詞語的選擇,也許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擊鍵盤,只要出聲甚至只要想到一個字,剩下的事電腦就給你辦了。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說:“我們習慣了用鍵盤打字,手寫的幾率勢必就會相對減少,這就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
所以,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指示要加強中小學生的書寫教育。為了協助宣傳、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央電視臺、國家語委決定共同舉辦大型電視活動《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引發了中國人對漢字書寫危機的重視,喚醒了深藏在中國人心中日趨淡忘了的漢字情結,使人們開始重新發現漢字之美。
作為新時代的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抓住時代的脈搏,更好地利用這些社會資源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于是,我就做了一些嘗試,向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收看央視播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節目恰好是在周末晚播出,學生有時間觀看。為了讓這個作業有可操作性,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提出了要求。不僅要會寫出漢字,對漢字的來龍去脈也要知道。要事先告訴學生自己的檢查方式:要記錄幾個在節目中出現并且易錯的常用的詞語,并且要求注上拼音、解釋。
幾期下來,我檢查學生的作業時,非常驚訝。有的學生按我的要求記錄了許多常見的字,如,跋扈、造詣、凋敝、禁錮……差不多記錄了有200多個;有的學生除了按要求記錄常見易錯的詞,還收集了一些生僻但覺得新鮮的詞,如,梟首示眾、貔貅、尥蹶子、兄弟倪墻、翹楚、腌臜等;最讓人感動的是××同學,她在記錄“咋舌”時,還查字典,補充了“咋”的另外兩個讀音并組了詞:咋辦和咋呼。
當學生的漢字積累達到一定儲備時,班級也適時舉辦“漢字聽寫大賽”,在老師的指導下,由班上的語文骨干組織學生進行競賽,大大激發了學生漢字學習的興趣,效果很好。
二、用《新聞聯播》訓練學生聽說能力
《新聞聯播》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每日晚間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節目宗旨為“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新聞聯播讓我們時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世界的變幻,也成了我們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課外閱讀資源。故引導學生堅持看《新聞聯播》節目,看完之后要求每天寫成最有價值的一句話、一段話新聞。借助新聞,給學生搭建口頭作文的平臺,學生就不因題材千篇一律而厭倦,老師也不會因每天要花時間去出題而絞盡腦汁。
每逢遇到重要新聞、特大事件,就把新聞視頻搬到課堂,讓學生在概括的基礎上對事件分析、歸納、討論,給學生傳播正能量。
在學生做口頭作文時,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模仿主持人,注重儀表、語氣、語態,要求字正腔圓、把握節奏和聲氣傳情。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用《面對面》等節目健全學生的人格
新課程核心理念是關注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可塑性極大,其人格素質正處于形成過程中。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情緒容易波動,意志較薄弱,內心沖突多。初中階段所受的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至關重要。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提高自身價值的認識,提高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從而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價值,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個體獨立尊嚴。在傳播文化思想的過程中來感動學生,形成學生完美健全的人格。
引導學生觀看電視訪談節目,走近社會焦點人物,是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從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備受社會關注的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一審以后,引起社會的熱議。于是,我專門組織學生收看這期的《面對面》專題訪談節目,并要求學生寫了一篇觀后感。學生說得多好啊!有人說:“在與人相處中,應學會不拘小節。”有人說:“要學會做一個理智、真誠、善良、充滿感恩之心的真人!”有人說:“學做人比求知更重要。”
這種既結合自身的成長與體驗,又把目光投向社會探究生活的寫作,必然引發學生對人生價值、社會公正等的關注和思考,才能在每一次的探索中經歷思考、反省甚至痛苦的解剖,在探索中歷練文筆,升華靈魂。事實證明,學生一旦走出咀嚼個人得失悲歡的小圈子,轉為關注社會、人生與命運,他們寫作的題材將得以拓展,人生境界也隨之升華。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