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照
摘 要: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著作《全球通史》結構宏大,資料豐富,但更重要的是他體現的整體史觀。斯塔夫里阿諾斯能夠平等地對待世界各地區的文明,強調了民族間的交流對于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客觀地看待科技革命。《全球通史》除了實用的價值以外,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治學的態度更是人們獲得的最高獎賞。
關鍵詞:《全球通史》;世界文明;科技革命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著作《全球通史》之所以能得到世界各國史家的推崇,除了它結構的宏大,資料的豐富,敘事的生動之外,最重要的是它體現的史觀,即不是將世界歷史看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總和,而是將世界看成一個整體,以站在月球俯瞰地球的視野來敘述歷史,這一點已經得到所有人的認同。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有幾點比較深刻的體會。
一、作者能夠平等地對待世界各地區的文明
這除了需要作者淵博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作者有人文的慈悲和寬廣的胸襟。在作者看來,各區域文明沒有優劣之分,種族的差別是伴隨著人類向各地的分散而產生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各種族的發展有快有慢。這是對長久以來西方宣揚的“白種人優等論”的一次糾正。
二、作者特別強調了民族間的交流對于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
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人類進步的關鍵在于各民族間的可接近性。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最有可能突飛猛進。他舉了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歐亞大陸的發展。歐亞大陸產生的文明是最多、最早的,也最持久的,為什么?因為地理位置的接近而使它們持續不斷地交流,盡管有時交流會阻斷,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交流一直是存在的,這種交流使歐亞文明持續繁榮下來。作者又舉了幾個反例,就是古代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它們一個比一個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與其他地區的隔絕。
三、作者客觀地看待科技革命
首先,對于科學革命的高度評價,他認為科學是一個政府欣欣向榮的原因,科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起因。因為擁有科學的力量,有些國家崛起了,因為科學的落后,有些國家沒落了。這讓我聯想到明清之際的中國,正是因為科技的創新能力不夠,才落后于西方的。但是同時作者指出,人類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技術驚人的發展往往用來使少數人獲益而使多數人遭殃,從而呈現了這種狀況:技術被運用多少就被濫用多少。當今世界核威脅的陰影無處無時不在,技術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帶來了更加毀滅性的災難。所以,人類是否該思考,以萬物靈長自居的我們,是否聰明反被聰明誤。
史家淵博的知識,充實詳盡的史料、嚴謹的態度、敘事的流暢、全新的史觀無不讓人嘆為觀止。我想,歷史的價值也絕不是只為觀賞和稱贊。除了實用的價值,當然,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治學的態度更是我獲得的最高獎賞。
參考文獻:
閔惠泉.交往的力量:《全球通史》讀后[J].博覽群書,1996(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