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長青 王玉琴
摘 要:以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主觀題為例,從規范使用化學用語、巧妙突破思維定式、深度挖掘隱含信息三個方面探討了化學主觀題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高考化學題;主觀題;解題策略
高考是考生之間知識和能力的競爭,也是解題策略與技巧的競爭。化學主觀題(非選擇題)占據試題的“半壁江山”,這一部分最容易拉開分值差距,即主觀題(非選擇題)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總分,但很多考生將非選擇題視為“攔路虎”。
一、規范使用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和化學教材的各部分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化學用語的教學貫穿于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高考考題歷來重視這些知識點的考查,因為化學用語的規范使用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解答化學問題的習慣。以第18、19題為例,在回答有關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方法的題目時,應該用規范的文字敘述覆蓋所有要點。
二、巧妙突破思維定式
高考的考查不是將重點放在對知識點的簡單記憶和重現上。解答化學高考題時,應該聯系記憶中已有的知識、題型,但絕不能拘泥成法,形成思維定式。以題16(4)②為例,“煅燒產生的氣體”是:S蒸汽、CO2、SO2和CO,通過分析:S蒸汽在長玻璃管中冷凝(A中得到淡黃色固體),CO最后以排水法收集(CO不溶于水也不與水反應),那么中間B、C裝置應該吸收CO2、SO2。觀察選項,NaOH、Na2CO3是常與SO2、CO2聯系起來的,二者又都能吸收SO2和CO2,所以很多考生會誤選a、b選項。這就是審題不清,題目要求分步吸收或收集,則顯然A、B、C、D四種裝置應分別吸收或收集四種氣體中的一種。所以B中溶液應只能吸收SO2或只能吸收CO2,再經推敲,就不難知道KMnO4溶液才是正確答案了。再如題17(3)有關同分異構體的考查,E是環狀化合物,但這個“環”并非苯環,我們平時研究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時,常常會保留苯環而去改變取代基及其在環上的位置分布以滿足題目對氫原子種數的要求。
三、深度挖掘隱含信息
在2013年的江蘇高考化學試題中,很多信息的給予,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如果不關注就會遇到解題的挫折和困境。這就要求考生綜合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調動自己的化學思維,深度挖掘信息中潛在的東西。比如題15關于化學平衡的考查:平時在解題時多會見到“恒溫、恒容”或“恒溫、恒壓”這些關鍵詞,但這道題卻沒有“恒溫”二字,取而代之的卻是“絕熱”并注明其意為“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如果細推其意,便知道隨著反應的發生,溫度是在改變的,于是平衡常數會發生變化,而相應的反應體系之間也不再是等效平衡,再斟酌選項,才不會輕率誤選;在題17(5)由苯酚和甲醛合成目標產物時,大致觀察可知苯環需要經過加成,轉變取代基等操作。而題目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的流程,我們會很容易在D和E兩種物質上留心,希望以課本中學過的常見的取代、加成、消去反應獲得產物,但又會牽扯到如“反馬氏加成”這種與常規有差別而題目又不曾提供明確信息的反應類型,于是陷入困境。但這種思路正確嗎?顯然不正確,因為我們完全忽略了題目提供Grignard 試劑(鹵代烴基鎂)制備方法和原料甲醛的用意。
總之,在平時化學的學習和解題中,要不斷改進自己解題的策略和方法,通過發現規律、講求策略、總結經驗,化學學習就會變得簡單、輕松、高效起來。
參考文獻:
[1]張海洋.深度挖掘 巧妙處理[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04).
[2]劉煒,李秀榮,李雙桃.高考答題的規范性與應考策略[J].化學教學,2012(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