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德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變化,成長的經歷,都可以在結果中體現出來。因此在學生的課堂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和態度、數學學習的信心、獨立思考的習慣、合作交流的意識、數學認知的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從教師搭配合理、評價有的放矢,評價把握公正、學生爭優創佳,學生學會欣賞、學習勇往直前這三個方面淺析如何加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得到體現,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積極評價,而且當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知識體系總是處于變動的狀態中,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注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情況。
一、教師搭配合理 評價有的放矢
新課標提到:“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了更好地實施評價,老師應合理搭配所提數學問題與所評價學生,即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數學題目的難易程度與考查目標,又要考慮班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水平。然后將難題與尖子生、中檔題與中等生、簡單題與學困生一一對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評價,不會做無用功。教師要時時挖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把他們值得同學贊賞的一面展示給其他同學。特別是班上的中等生,他們是最容易被老師忽略的群體,他們似乎沒有優點也沒有缺點。其實他們身上也有閃光之處。老師應盡可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愉悅,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品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因此最好能每節課都同時關注到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每學期至少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被評價與評價。例如,在學習解絕對不等式時,可出以下三題:解下列關于x的不等式:
1.(x+3)+(x-1)=6
2.(x+3)-(2x-1)=6
3.(x+3)-(2x-1)=■+1
以上三題就可以針對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一小題,考查的是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小題,在前一題的基礎之上還要注意負號的問題,進一步考查了學生有效選擇方法和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小題,在第二小題的基礎上還需要運用“整體觀”的數學思想加以解決,這體現了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與數學思考的深度。那么對于這三道題三個學生都是有可能出錯、有可能做對、也有可能不夠完整。這時老師就可以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成長有的放矢。
二、評價把握公正 學生爭優創佳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評價傾注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因此教師的評價也是學生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但落實人文的公正性并不等同于不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時,要把握好“公正”尺度,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地評價學生。由于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回答正確;二是回答不夠完整;三是回答錯了。
對于第一種情況,教師應給予肯定,教師可以通過重復予以肯定來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對于學生有創新性的回答,教師更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種鼓勵點評,可以包含捎帶贊許的目光,更需要附帶一個滿意的微笑,還可以是教師主動鼓掌引來全班同學的掌聲。但在肯定其成績時,也應指出其不足,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你真聰明!你的解法很妙!做得真好!回答聲音再響亮一些就更好了!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對于第二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補充不足,完
善答案。由于受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限制,或是學生個體能力的差異,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時顧此失彼,答案不夠嚴密完整;或者只看到現象,抓不住本質和中心;或是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恰當等等。教師可先肯定學生回答正確的部分,然后再引導其啟發點撥,補充不足,使回答趨于完美。如:你已經在某個知識點回答得很好,若在易錯點上注意些那就更好了等。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更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第三種情況教師應該糾正錯誤,但千萬注意用詞要婉轉。學生回答問題不能保證每道題都能答得完善,有時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或錯誤,思路不清晰,語言表達混亂等,這些都是難免的,也在情理之中。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妥善處理,不要匆匆或粗暴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應該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或答案說完,再給學生留一點思考的空間。如:我覺得你的解題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對某某知識點的定義你應該再回顧一下,對比看看,有無可以糾正的。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也自然巧妙地把學生的思路往正確的方向上引導。
當然,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必然也是有差異的,作為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對學困生,評價更要傾注熱情和愛心,這樣可以培養他們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保護他們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熱情,從而使學生個個都能在學習上爭優創佳。
三、學生學會欣賞 學習勇往直前
新課程標準倡導實施能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即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所謂主體多元化是指將教師評價、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
首先,要以老師的評價為榜樣,教導學生一定要先評價同學的成功之處,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處;一定要先評價同學的解題思維過程,再考慮同學解決問題的結果;一定要先評價本學科的知識、技能及思想方法,然后再針對同學的表達方式與態度情感;一定要先評價同學解決問題不足的原因,再講明同學解決問題可采用的新途徑;一定要語言簡潔、有針對性、層次性和感染力。只有這樣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讓學生的體會與收效更大。
其次,提倡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因為學生之間朝夕相處,相互最了解,所以學生之間的評價,最能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中的細微變化。同時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教育學生從小就學會欣賞別人,而不是兩眼總盯著別人的缺點,要以一顆博大的胸懷對待世間萬物。這樣教師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知識,更教會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并且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也讓學生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與快樂。
最后,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因為真正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與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人,其實就是學生自己,而學會自我剖析是學生真正踏入學習的第一步。也只有進行深入地剖析,才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優勢,才能有針對性地取長補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對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做好細致的安排,特別是對課堂教學中學生適時的評價。因為這不僅是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感態度的變化、學習能力的信息反饋,更是教師課堂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的最好體現。
參考文獻: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