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南
摘 要:初中幾何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初中幾何是學生開始較系統地學習幾何知識的重要科目,因此,初中幾何教學可以說是學生的幾何學的啟蒙教學,學好初中幾何對學生今后學習更高層次的幾何有很好的奠基作用。主要從初中生思維發展水平的特點對初中幾何教學的影響著手,探討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初中幾何教學,提高學生的幾何成績。
關鍵詞:數學學習;幾何;思維;歸納
初中幾何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初步較系統地學習幾何學的啟蒙階段。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初中幾何教學,讓學生輕松地學好幾何學,是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都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初中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影響,初中幾何教學比起初中數學的其他內容教學更具有挑戰性。
一、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對初中幾何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首先,從初中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特點上來說,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已經開始發展,但是其抽象思維的發展并不完善,有些時候還是要以具體事物作為抽象思維的聯想基礎,而不能完全從教師的言語中獲取信息直接進行空間想象。
其次,初中幾何的一些內容涉及“無限”的概念,“無限”這個概念是十分抽象的。比如,“平行線就是在同一平面內永遠不會相交的兩條直線。”在這個概念中就涉及無限延伸,教師想要單純通過語言向學生描述平行線的定義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段。
可見,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初中幾何的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初中幾何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初中幾何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今后學習幾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幾何教學的有效策略
根據多年的初中幾何教學經驗,我認為實現初中幾何有效教學的手段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程序。但是無論教法有多少種,這些教法的設計原則大多一致,基本上都可以總結為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
1.從具體到抽象,促進學生思維飛躍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時候還要依托具體事物作為參考。因此,教師在制訂教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點。我在教授初中幾何新課的時候,都要反復思考教學程序,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參照物,讓學生有足夠的素材展開想象,以實現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
例如,前面說到的平行線相關知識的教學,平行線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整個幾何學的基礎,在幾何中很多定理的證明都是構建在平行線這個基礎上的。而且平行線涉及無限延伸的概念,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無限延伸即意味著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很好地理解。為了完成“平行線”這一部分的有效教學,我為學生準備了較多的比較直觀的參考素材。
在上課之前,我用PPT投影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高壓輸電線和墻磚的分界線,先問學生這兩條直線有沒有交點,學生搖頭說沒有。然后投影了延伸很遠的鐵軌,問學生這兩條鐵軌很長,他們會不會有交點,由于視角問題,鐵軌遠端看起來比近端要靠得近一點,所以學生想了一下才回答沒有交點。最后我投影了一段Flash動畫,畫面中兩條直線快速向前延伸,但是一直沒有相交,這時候我問學生這兩條線是否會相交,學生已經隱約明白了我的意圖,而且有動畫演示的提示,所以很興奮地回答說沒有。這時候,學生已經借助PPT展示的圖片和Flash動畫,初步實現了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想的飛躍,這對實現初中幾何的有效教學是十分有幫助的。
2.從簡單到復雜,強化學生歸納能力
筆者認為,幾何教學過程應該遵循從簡單到復雜,這樣可以引領學生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
例如,某老師教授學生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時,從特殊三角形開始,然后逐漸延伸至一般三角形。在教學“如果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與另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定理時,教師先是和學生一起證明這個定理適合于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和學生一起證明這個定理也適用于一般的三角形。
經過這樣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學生不僅很輕松地掌握了知識,還能進一步學會總結歸納。在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學習和應用過程中,該老師也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教學,學
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課堂學習氛圍熱烈,學生對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掌握效果也較好。
總之,受初中生心理發展水平特點的限制,在抽象性較強的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有效教學,就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教師只有正確認識到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初中幾何的抽象性特點,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原則,才能制訂正確的教學策略,實現初中幾何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幾何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顏欣.初中數學幾何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J].教師,2015(02).
[2]肖建莉.試探初中數學幾何教學的有效策略[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2(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