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莎莎,女,福建惠安人,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講師,碩士。
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33.html
閩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比較研究
鄭慧,蔡莎莎
(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數字創意學院,福建廈門361024)
摘要:臺灣的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西合璧,已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模式。福建省近年來開展的閩臺合作3+1項目,旨在加強兩岸之間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吸收借鑒這一模式的優點。閩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在觀念、隊伍建設、服務方式等方面有其差異,要科學分析,合理取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福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
關鍵詞:閩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 隊伍建設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B類社科研究項目、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JB11257S)。
作者簡介:鄭慧,女,湖南湘潭人,廈門理工學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研究員,博士;
中圖分類號:G647
收稿日期:2014-09-2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36
本文所界定的學生事務(student affairs)指的是對學生課外活動及非學術性事務的關注、支持和管理等,在我國大陸地區通常稱為學生工作,在臺灣地區稱為學生事務。本文對兩岸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是基于福建省近年來積極開展的閩臺合作3+1項目,參與該項目的學生有一年的時間全時到臺灣相應的高校學習、生活,福建高校的學生面臨著要適應臺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模式。本文以閩臺合作3+1項目的實施高校――廈門理工學院與臺灣銘傳大學為例,對閩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兩岸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建設的不同以及發展趨勢。
管理機制的建設是在管理理念的基礎之上的,不同的管理理念產生不同的管理機制與管理人員的選聘機制。
臺灣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發展由1949 年至今,不同年代背景下有不同的重點。綜合張雪梅、楊昌裕等臺灣學者研究,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權威管理期(1949-1987 年)。高等學校承續著以1939 年《訓育綱要》為經,1962 年《生活教育實施方案》、1971 年《民族精神教育實施方案》為緯的傳統訓育制度,學生事務(訓育)工作以學生集體思想和生活常規的管控為基調。第二階段,轉型期(1987-2004 年)。1987 年臺灣當局宣布解嚴,在社會一片民主化與自由化的氛圍中,學生事務工作開始由集體意識的形塑逐漸轉化到個體自主發展的尊重,系學生事務新舊交集的摸索轉型階段。1994年“訓導處”更名為“學生事務處”,此一分界使得學務工作之內容、功能、任務與此前不同。第三階段,專業萌芽期(2004- )。在社會強調民主與人權等基本價值的前提下,2004 年臺灣教育部門提出《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愿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專業理念逐漸傳播并受到重視,學務人員也從偏向管理人員的角色向偏向教育人員轉變。
大陸高校學生工作經歷了“管理(突出政治教育)”、“德育與管理”、“教育、管理與服務”三個階段。1937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在學生中隊配“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全面負責基層中隊學員的思想、學習、健康和生活等工作。這一制度為后來的政治輔導員制度奠定了基礎。1965年,教育部制定了《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對政治輔導員的地位、作用和學生工作等一系列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標志著我國大陸政治輔導員制度的形成。“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制度遭到破壞。1978年以后,政治輔導員制度逐漸得到恢復。1980年教育部與團中央提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都對大陸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和建議。起源于政治要求的學生工作制度,到今天仍然起著重大影響。“社會為本”、“德育首位”的理念使得大陸學生工作管理的傾向較大,學生習慣于接受管理,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意識不強。近些年來,學生工作在考慮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開始向重視學生需要的方向轉移,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服務型學生工作模式。
從兩岸學生事務管理觀念演化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出兩者都起源于政治要求,觀念也隨著制度變遷而更新,歷經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教育服務的幾個階段。但是,兩岸對教育的目的和原則有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臺灣教育法對教育的要求由是“教育的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并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了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或宗教信仰從事宣傳,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宗教活動。” 這影響到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理念。大陸高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學生事務傾向于以管理為主,服務的觀念是近年來才逐漸興起。臺灣高等教育發展之初,政治色彩較濃,但是隨著大批有著西方留學背景教師回臺灣任教,帶來了較為強烈的學生自我服務的意識。因此,臺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在觀念上中西合璧,融合了東方傳統的集體意識和西方以人為本的觀念,主張學生自我管理,高校服務意識日漸濃厚。大陸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增多,高校管理理念在國際化的影響下,也逐漸運用國際化的思維來促進觀念更迭。如廈門理工學院在2013年初將學工處各科室的名稱由原來的“科”改為“中心”,旨在去除之前的管理味,凸顯為學生“服務”。
兩岸高校都認識到學生事務的重要性,且設計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因此在建立學生事務隊伍上都不遺余力。但由于學生事務管理觀念的不同導致在學生事務管理隊伍建設上有所不同,以下以廈門理工學院和臺灣銘傳大學為例進行分析。
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工作隊伍主要由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和班主任組成,形成了學校、院(系)兩級管理體系。由學生工作處(部)、團委、學生公寓中心負責全校性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在院(系)一級,由黨總支書記(或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負責與校級職能部門對接。校、院(系)兩級管理各有分工,共同負責學生事務管理。校、院(系)二級管理都可以直接面對學生,條塊結合,交叉滲透。
基層負責學生事務處理的主要是輔導員,每人負責管理學生數一般在200人至500人間,并且承擔著與學生有關的信息傳達、收集、指導等工作,是學生與學校聯結的最重要的樞紐。團委和學工處每個科室有2名左右工作人員。但是輔導員、部門工作人員職責定位都不十分明確,事務性工作繁重。特別是輔導員,隨著生源的加大和國家對高校及學生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實施,輔導員工作面越來越寬,不得不全力周旋于學生處、教務處、團委、招生辦、就業處、保衛處等部門之間,成為一個全能型、事事都沾邊的角色,工作量偏大。由于輔導員個人素質、職業素養問題處理能力的差異,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和服務也千差萬別。
當前臺灣銘傳大學學生事務管理由學生事務處(簡稱學務處)統一負責,學務處下設各個小組,包括學務長室、軍訓室、課外活動指導組、生活輔導組、衛生保健組、住宿服務組、僑生與陸生輔導組。銘傳大學的學務長是教授兼任,軍訓室負責軍訓事務和校園安全事務,軍訓事務指的是給大一和大二學生開設國防通識方面的選修課,如“國家安全概論”、“國防科技”、“兵學理論”、“孫子兵法”等,課程本身沒有學分,但可以抵服兵役的時間,因此很多男生會選這些課。校園安全事務包括學生宿舍管理、學生校外租房管理、校園突發安全事件、交通安全等,和廈門理工的保衛處職責接近。課外活動指導組,顧名思義,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如學生自治會、學生議會、學生評議委員會、畢業生聯合會、學生社團等,和廈門理工的團委工作內容相似。生活輔導組,負責勤工儉學、獎懲、貸款、保險、考勤、兵役、導師等。衛生保健組,由組長(醫生)和護士組成,相當于大陸的校醫務室。住宿服務組負責校內住宿學生及校外租賃生的服務與輔導工作。人員構成中的校安人員和軍訓室有所交叉,另外還包括宿舍老師,相當于大陸的宿管員。僑生與陸生輔導組,近些年僑生陸生到銘傳呈上升趨勢,應需建立該科室,為僑生與陸生提供各方面指導。
從管理體系的不同可以看出,銘傳大學管理學生事務處包涵的工作內容更為廣泛,如衛保組和軍訓室里的校園安全事務,一般大陸的保衛處、醫務室都不納入學生事務管理體系中,但大陸在具體工作開展時又會通過輔導員與學生溝通。另外,銘傳大學管理學生事務處與學生聯系更為直接。大陸學生工作處的各科室和輔導員聯系緊密,幾乎所有工作都由輔導員作為中介進行。銘傳大學由于沒有專職人員來做這項工作,很多事務都是由學生事務處直接對接學生,如課外活動指導組都是直接與學生社長或社團干部聯系,且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除了課指組的老師外,還有校內外與該社團有相關專長的老師。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銘傳大學管理學生事務處能更好地利用校內外資源為學生事務服務。
銘傳大學的學務基層人員由秘書與導師構成,他們有自己的主要工作同時兼職學務人員。每個系有一名系秘書,事務性的通知由秘書轉發給學生,學生輔導由導師完成,其他問題可以找相應的學務處下各組。導師按高等學校相關制度產生,實際擔任班級或分組之大學生有關生活、生涯與學習之指導或協助者。所有的老師都是導師,在銘傳一般一個導師帶一個班級學生,其他高校也有一個導師帶十來個學生等,根據師資情況人數比例不等。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除了教書,也很重視育人,很多思想工作都寓于課堂之中完成。此外,發達的校園系統也為學生事務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比如請假,由學生本人上網請假即可,再根據病事假等區分操行分扣分程度。量化的管理更有益于規范的形成。
由此可見,兩岸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建設各有特點。大陸高校的學生工作因有專門的基層人員(輔導員),管理更為全面細致。但大陸學生工作隊伍組成較為單一,組織機構具有行政導向明顯、工作覆蓋率高、運行成本高、信息傳遞緩慢等特點。而臺灣高校實行全方位管理,組織機構扁平化、管理層次少、分工明確、專業化程度高、信息傳遞快捷,基層工作由學務處、秘書、導師共同承擔。
兩岸學生事務管理服務方式可以從專業化、電子化和全員化三個方面進行比較:
專業化,主要指在工作中充分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優勢作用,同時在工作中加強和深化專業水平。專業化道路是目前全球學生事務共同的走勢。
銘傳大學專職從事學生事務管理的人員中,大多數具有心理咨詢、職業指導、學生事務實踐、學生發展等方面專業知識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專業對口,學歷較高,更有益于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和專業方面的提升。在學校的學生事務大廳,各部門有專人集中辦公,為全校學生提供生活輔導、課外活動、衛生保健、社團服務、求職、兼職、住宿等服務,學生在校所需基本可以在學生事務大廳內得到解決。
從目前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的配備情況看,與其他高校類似,專業化程度不高。在年齡結構上,大部分由剛走出校門、又進入校門工作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組成;從知識結構看,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學等專業學習或畢業或工作過的人員很少,多數人員是既沒有經過系統的政治理論知識學習與培訓、也沒有承擔過學生工作的實踐經歷或經驗,工作中主要依靠的還是有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經驗或是過去曾當過學生干部的人員。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也多次邀請專業人員對學生工作隊伍進行在崗培訓,旨在提高專業化水平。
電子化指將網絡和電子產品運用到工作中,使得工作溝通更為便捷、數據更易于統計和獲得。電子化不僅是服務學生的重要方式,而且由于其強大的記錄功能,也是學校獲取學生信息和學生回顧自身成長的重要手段。學生事務電子化的優勢在于:一是符合青年學生善于并且喜愛運用電子技術的特點,利用程度高,效果好;二是網絡化使得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范圍和內容更為廣泛,并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三是網絡的強大功能可以滿足多人在線同時交流,一對多交流,大大節省了人力資源;四是電子技術可以使得師生互動資料便于保存,易于進行痕跡管理。
目前銘傳大學所使用的Moodle系統,因其功能完備、使用方便被師生所稱道。學生可以在上面查看通知、提交作業、討論、請假,老師也同樣可以在上面發通知、收集學生上報材料、上傳課件資料、與學生互動、評分。其他學生工作所有平時所需都可以在該系統上得到解決,目前該系統還在不斷完善和升級中。廈門理工學院目前也在積極開發和研制類似的系統,以電子化的方式更好地為學生管理服務。
全員化指的是高校全體教職員工要全員化地參與到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之中。學生事務管理是高校的一項系統工程,它貫穿于大學生教育、培養和服務的全過程,需要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努力以及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參與、各盡其職、共同關心和支持,才能真正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銘傳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人員不止包括學生事務處的專業老師,還囊括了所有教師(導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秘書)。Moodle系統的運用不僅大大增加了全體員工與學生接觸的便利,還使得每位教職員工都和學生事務息息相關。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與各個部門及教師溝通,學業、生活、心理等相關問題均可以及時交流,各部門職員和教師均有義務回復學生所需。各部門通過網絡連接起來辦公,學生從一個端口進入即可以獲得一站式服務。
廈門理工學院也從2012級學生開始實施導師制。導師工作內容主要有學涯規劃指導、選課修課指導、專業輔導、成才向導,要求“凡受聘(含柔聘)具有初級以上(含)專業技術職稱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承擔教學科研工作滿一年的專任教師,均有義務擔任本科生導師”,每名導師帶不超過15名學生。導師在輔導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很大程度協助了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且導師還可以由熟知本專業的其他行政人員擔任,推動了全員化進程。如果能夠迅速實現電子化,借助網絡技術把各個部門、教師、學生連接在一起,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全員化能夠得以更好地展開。
從閩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觀念、隊伍建設、服務方式等方面的比較,可以發現,服務型、專業化、電子化以及全員化是兩岸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發展的共同趨勢。特別是臺灣,對學生重服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健全的人格發展,注重促進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密切與學生的聯絡,從學業指導到職業規劃,從作業批改到考勤管理,從課外實踐到社團活動,都可以在局域網絡中實現。這些做法與經驗值得大陸高校學習和借鑒。隨著福建高校學生越來越多地赴臺學習,學生們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學習狀態,尊師重教的行為,較為強烈的集體歸屬感也給臺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帶去了新的思考。臺灣高校也開始檢視學生事務松散管理所帶來的不利。
參考文獻:
[1]李育齊. 大學院校學生事務中階主管經營能力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D]. 臺灣:臺灣師范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09:1.
[2]蔡國春,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比較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3]朱偉方. 關于構建專業化、服務型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思考[J].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9(10).
責任編校:汪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