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財川
摘 要 文章通過對“問題學生”教育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分類,從成因及教育策略兩個方面總結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最后概述了對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 研究綜述 問題學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30-02
“問題學生”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并不鮮見,研究“問題學生”對于轉變他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理論界對這方面的關注也很多。筆者以“問題學生”為關鍵詞,在萬方數據庫共搜索到相關文獻3093篇。特別是2008年以后,相關研究更是成倍增長。
這些研究資料內容繁雜,有的從“問題學生”概念的界定入手,有的研究“問題學生”的特點,有的泛泛而談,有的側重研究某個年齡段的“問題學生”,有的只針對在某個學科學習上出現問題的學生。但是,總體上來說,分析“問題學生”的成因,探尋或總結教育策略的文章最多。
一、“問題學生”成因分析
(一)內外因理論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發現研究者多從內外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的趨勢也從單一因素轉為多因素的綜合研究。
1.“外在誘因”。有些學者認為,“問題學生”不是天生的,他們的形成,與其生活的外在環境息息相關。不當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以及不良社會風氣,都與“問題”的出現有關,都屬于“外在誘因”。如陳雙喜等人寫的論文《“問題學生”的家庭成因及對策》,通過調查得出“問題學生”的形成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家長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等有密切的聯系。霍麗娟的碩士學位論文《問題學生的成因與道德教育研究》 提出“學校考核目標單一,重智力輕德育”“教師在德育課程教學上重形式輕內容”以及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都是“問題學生”的形成因素。李燕青在碩士學位論文《問題學生的形成及轉化策略》中分析了社會對“問題學生”的影響,包括市場經濟對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的影響,低級庸俗的音像、圖書、電子游戲等的毒害,交友不慎以及社會歪風邪氣的影響,還有和平建設環境使當代學生意志脆弱等。
2.“內在心理因素”。鑒于“學生仍是發展中的學生”,對“問題學生”內因的分析與外因相比,所占份額較少。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問題學生”的心理分析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睞,因為這種分析較為深刻,有利于探討“問題學生”的內心,使問題得到本源性解決。研究者主要從學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兩方面進行分析:有神經系統發育不夠成熟的生理因素,也有學習動機不強和意志品質薄弱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學生問題的成因則與青春期生理發育和心理動蕩有關。例如徐美英在《教學過程中對“問題學生”的個別心理指導》一文中,就從壓力過大、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問題學生”的成因。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問題學生”其實是我們“制造出來的”,是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下人為的建構。他們否定“問題學生”的概念,認為“問題學生”實質上是一元價值觀借助本質主義命名形成。如胡宜安認為“‘問題學生根源于學生發展多樣性和差異性與教育一元價值觀之間的沖突”。他從人本主義學說的理論出發,認為“問題學生”作為個體的存在是合法而合理的,學生的問題與學生內在的生活、學習、交往、思考和習慣等息息相關,不能簡單粗暴地予以轉化和消除。他主張清除“問題學生”的提法,以“教育發展末端者”代替,要以學生價值為本,承認發展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合法性。如李慎柱在《“問題學生”的本質論與社會建構論》中闡釋“‘問題學生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建構的過程性的存在,是人為‘標定出來的定義化、概念化”。
二、“問題學生”教育轉化對策探索
研究“問題學生”成因,歸根結底也是為了找到轉化的策略。在教育對策方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改變不良社會風氣達到目的
支持外在誘因理論的學者,多數從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著手研究轉化策略。例如唐中倫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應提倡持續發展的教育取向,他在《傾斜的家教與“問題學生”》一文中提出,家庭可從潛移默化教育、愛而有度教育、言而有信教育、自立自強教育、動力定型教育、挫折教育、管理教育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
薛劍剛則認為每個班級都會有一些思想和行為存在問題的學生,轉變這些問題學生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努力。他在《“問題學生”的教育策略》一文中提出:教師應保持平和的心態,真正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調控自己的情緒,改變學生的欲望不要太過強烈;降低對學生的期望值等。
由于社會問題錯綜復雜,目前還沒有一篇專門論述從社會方面尋找對策轉化“問題學生”的文章。研究者們只是概括性地談到要加強社區建設,加強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疏散問題學生之間的聯系。
(二)通過心理輔導和引導達到教育目的
1.針對學習困難尋找對策。這一類的文章很多,例如徐美英《教學過程中對“問題學生”的個別心理指導》一文中指出“班主任應及時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了解自己,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意志,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培養對挫折的耐受能力。”
2.針對自卑心理尋找對策。這一研究領域凌生的研究比較深入。他提出的對策包括:幫助問題學生客觀認識自我;幫助問題學生建立一個現實的期望;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長處;幫助問題學生投入到集體生活的環境中去,對生活抱開放、積極的態度等。
3.針對心理障礙尋找對策。駱仁巍認為為了使問題學生在各種群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問題學生交往的主動性;教師需要把教育與矯正方法有機結合;愛和關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問題學生人際交往,人際關系上的缺陷。
4.針對問題行為進行心理分析尋找對策。例如肖曉瑪從重視問題行為學生心理輔導和對問題行為的治療兩方面尋找對策。
(三)從個案分析尋找“問題學生”的教育對策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對策,是實現“問題學生”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我們又可以從案例中總結經驗,為解決類似問題提供借鑒。例如張琳《問題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外力作用法》一文對王柏雯進行個案分析,找出了她天真任性、課堂紀律不強、愛鉆牛角尖、逢考必敗的原因,并通過障礙法和改善外因法進行輔導和矯治,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從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中尋找“問題學生”的教育對策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寬廣。相關學科滲透,相關理論借鑒,也已成為對“問題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對策。例如范晉通過對班主任育人與醫生治病進行比較,發現二者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從而借鑒醫生治病的方法教育“問題學生”。
三、對“問題學生”研究的不足之處
在“問題學生”研究方面,成果豐碩,但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在注重理論的研究和探討的同時,忽視了對實證方面的研究,尤其體現在國內的研究中。事實證明,諸多的教育策略和矯正方法對“問題學生”現狀的改善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2)這些研究成果還是以經驗總結居多,有的只針對某一個具體人物,缺乏推廣的意義;有的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執行措施。因而,到目前為止,關于“問題學生”教育研究成果得到推廣的還很少,國內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國外對“問題學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我國得到傳播和應用的也不多。
參考文獻:
[1]陳雙喜,徐紅偉,彭風雷.“問題學生”的家庭成因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10).
[2]霍麗娟.問題學生的成因與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3]李燕青.“問題學生”的形成及轉化策略——以上饒縣中學的調查及教育實踐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