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之曼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24-02
閱讀活動是從朗讀開始的,運用朗讀,能幫助朗讀者以聲解義,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并對提高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其語文能力,如何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需要在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究與創新。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分層訓練,循序提高
朗讀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練習,讓學生在讀中感知、領悟、體驗、提高。可以把朗讀訓練分為“默讀、閱讀、朗讀、誦讀”四個階段,然后明確每個階段要達到不同的目的,默讀一感知、閱讀一領悟、朗讀一體驗、誦讀一提高、由淺入深、由點及面、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頭戰象》時我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用“英雄垂暮”“重披象鞍”“憑吊戰場”“莊嚴歸去”,這幾個小標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節,使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領悟到閱讀較長的文章時,可以用抓主要情節概括文章內容的學習方法。接著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課文第7、第14自然段,抓住“沒想到噶羧見了象鞍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在上面久久地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了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和“它站在江畔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清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抬頭看,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一、歐一、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的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叫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哧哧跳出水面。”這些描寫噶羧的動作、神態的關鍵詞語,走進噶羧的內心世界,感受到噶羧對戰友的深切懷念,及為自己活著,沒有隨同戰友死去的自責,從而領悟到噶羧的忠誠、善良。并指導學生帶著這感悟體驗去朗讀這些詞句,最后在樂聲中有感情的朗讀。這樣分層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感受戰象噶羧的高尚情懷。
二、理解朗讀,融情入理
在朗讀時,首先要領會作品主旨,確定朗讀基調。如《月光曲》這篇文章,經過深入研讀,我們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音樂家貝多芬為盲姑娘兄妹彈奏樂曲并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故事,著重表現了貝多芬對窮人的深切同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也深深打動了貝多芬。從該文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態度,主要是同情和親切,這就是該文的基調。根據這一基調可以整體考慮運用深情親切的語氣,輕柔朗讀清脆的聲音,緩慢的速讀來朗讀這篇文章,這些聲音形式概括起來就是真摯親切、輕柔舒緩,這就是朗讀《月光曲》的基調。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布局結構,氣氛朗讀的感情色彩。如《凡卡》第一部分敘述了寫信前的準備,凡卡偷偷地、小心翼翼地,繼而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作者通過人物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刻化了這個九歲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幼小的心靈上重壓著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悲哀,朗讀時語調要低沉、緩慢。第二部分由寫作開頭對爺爺的稱呼,喚起了他對鄉下生活的回憶。回憶的部分朗讀時基調要上升,要明快輕松,語調要親切自然,要注意體會一個九歲孩子沉浸在過去甜美生活的回憶中的歡樂心情。
三、賞識評價,樹立自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在低年級,新教材識字量大,就是課文篇幅、語句都顯長,加上一些孩子認字慢、遺忘快,或者學前教育不充分,家里沒有相應的學習環境。于是,一些孩子一開始朗讀就出現困難,從這些孩子的實際出發,我們教師需要用發展與欣賞的眼光來肯定與激勵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樹立自信。
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使學生如浴春風,課堂內總是生機勃勃。很多評價語非常富有表現力和感召力。“聽你讀得這么好,小露珠的眼睛變得更亮麗了。”如此生動、親切、明朗的語言,學生聽后怎么會不被深深感染呢?怎么會不深受感動呢?有位特級教師上《夏夜多美》時,一位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但其他學生的評價總是那幾句“讀得很好”“讀得很有感情”等。老師換個角度問:“你們猜老師心里是怎么想的?”一位孩子大膽地說:“老師心想也許自己也沒她讀得好。”老師故意反問道:“怎么見得?”這時孩子們細細道來:如“飛呀飛”讀得輕輕的緩緩地,像是小蜻蜓背著小螞蟻小心地飛過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語,改用描述性的語言從神情、動作等方面做了細致、具體、形象的評價,道出自己在別人的啟發下的感受。此時,再來模仿他人朗讀,不再生搬硬套,而是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