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光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123-02
合作學習相對于個體學習來說,其首要特點是合作。因此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首先,要考慮是否能夠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即個體學習不具備達成任務優勢。其次,選擇恰當的內容還要考慮學習任務的最終指向,即任務目的是不是具有開放性,開放性的任務更適合學生的合作學習。第三,如果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合作欲望的課題,那么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就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下面我談談小學品德與生活哪些內容可以用合作的學習方式來進行。
一、需要調查、了解、研究的內容可作為合作學習內容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在我國小學原有的課程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產生的新課程,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思想品德課、自然課或社會課程,它兼具了多重價值,是一門范疇廣泛、高度綜合的課程。他引導學生進行人類社會與環境,以及相互間關系的探討,包含了社會科學的重重范疇,如政治、經濟、哲學、歷史、地理、心理學、道德倫理、社會學和人類學等諸多因素,內容體系之龐雜,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及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了解教學一個具體內容的時候,往往需要引導學生查閱大量資料獲取大量信息,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例如“黃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它包含了地理的黃河即地理位置、發源地、上中下游分界點、流經哪里、流域面積、入海口;歷史的黃河演變、發展;經濟的黃河即大河文明發源地、交通樞紐,工農業生產;正直的黃河即歷代統治者和黃河、黃河朝代更迭;自然的黃河即黃河斷流改道、水土流失;文化的黃河即歷史遺跡、燦爛文明、黃河精神等。這樣一條蘊含著豐富內涵的華夏民族母親河,教師在教學時,無論從哪一點切入都要面臨大量的信息、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接受和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接收和理解。這些信息的收集、篩選、整理與交流都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
二、操作性較強,工作量較大,個體學習難以完成的內容可作為合作學習內容
在品德與生活課程學習中,有許多學生需要動手操作的內容,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不一定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在認識春天的教學中,其中有“和春天一起游戲”的內容,包括“和風兒一起玩兒”“和春姑娘一起玩”“和春風一起玩兒”的,這些內容會不知不覺地引導學生通過玩紙風車來感受春風。我們可這樣來安排:首先,紙風箏的制作要求有合作,而且是師生間的合作。即教師幫助學生完成制作風車時所需材料的準備,還有固定按釘等難于操作的步驟。其次,第一次感受紙風車在春風中轉動要有一個以上的學生參與。最終,學生在匯報時要有多個成員發表意見,以便證明感受的廣泛性、共同性。
三、難以形成普遍認知的社會性課題可作為合作學習內容
對于一些社會性問題,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者很模糊的認識,這種情況下需要統一認識,形成普遍的社會認知。例如,社區學習中“各掃門前雪”的認知,學生已有的相關認知都來自他們零散的生活經驗,往往會對該行為產生一些片面的認識。很多學生認為鄰里間各掃門前雪是天經地義的、無可厚非的,這使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時,教師在組織教學就可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要求居住比較近的學生組成活動小組,利用課余時間,指定完成小區或鄰里的服務性任務,然后大家利用采訪、觀察等學習方式收集居民對服務性任務的反饋,得出大家更需要其樂融融、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的鄰里關系的結論,從而統一認識,形成正確的、積極的社會價值觀。
四、答案不唯一,學生有爭議,需要不同觀點碰撞的內容可作為合作學習內容
品德與生活課程非常注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教材中提出的許多問題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通過發現、感悟和體驗得出自己的結論。該課程還鼓勵學生進行觀點的碰撞,鼓勵學生就不同觀點進行深入討論研究,在品德板塊有很多兩難的選擇,需要學生各抒己見。在集體授課的課堂上,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發言機會要少于小組合作學習中。因此,這樣的選題適合組織學習小組,在小組內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中,使各自的觀念逐步完善、成熟。這種操作的價值不在于最終形成了什么結論,而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討論提升了自我認知、社會認知。
五、分享學生的經歷、經驗和信息的內容可作為合作學習內容
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將自己獨有的經歷、經驗和信息與伙伴進行分享。例如,在教學世界風情內容時,小伙伴們除了要搜集圖書文字、媒體圖像等資料外,學生還要把自身的經歷,甚至是更加直觀的資源,與小伙伴們共享。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將各自搜集到的資源進行展示,如展示照片、錄像等資料;將父母、親屬帶來的各地美食與伙伴共同品償;把家中來自各地的工藝品展示給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經歷中難忘有趣的影像片段;向學生匯報自己經歷中最大的感受等等。總之,只要能體現中華燦爛文明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都可以與同學交流共享,以培養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能力。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