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磊
摘 要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學生肥胖問題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及時從健康管理的角度出發,來有效地控制中學生的肥胖率。
關鍵詞 中學生 肥胖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112-02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學生肥胖檢出率呈逐年增加趨勢。近年來,中學生男女的整體肥胖率都在增高,肥胖是一種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不僅對中學生身體健康的危害較大,還對中學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學生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我們應該及時有效地控制中學生的肥胖率。
一、造成肥胖常見的幾種原因
1.遺傳因素
大多認定為“多因子遺傳”,父母的體質遺傳給子女時,并不是由一個遺傳因子,而是由多數的遺傳因子來決定子女的體質,所以稱為多因子遺傳。例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肥胖,就屬于這類遺傳。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則子女有40%肥胖的機率,如果父母雙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機率升高至70%~80%。真正因為“多因子遺傳”的例子并不多見,遺傳了父母“錯誤的飲食習慣”,而導致肥胖的例子,則屢見不鮮。
2.心理的因素
為了解除心情上的煩惱、情緒上的不穩定以及學習上的壓力,不少學生也是用“吃”來作發泄。這都是引起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的原因。
3.與運動有關的因素
運動有助消耗脂肪,在日常生活之中,隨著交通工具的發達、工作的機械化、家務量減輕等,使得人體消耗熱量的機會更少,另一方面因為攝取的能量并未減少而形成肥胖。胖導致日常的活動越趨緩慢、慵懶,再次減低熱量的消耗,導致惡性循環,助長肥胖的發生。
二、肥胖的干預方法
1.運動項目的選擇
適合減肥的力量練習只要是四肢和軀干的大肌肉群的力量練習,可以根據肥胖學生的體重情況,采取仰臥起坐、下蹲起立、仰臥撐等方式,也可以進行器械練習。適合減肥的有氧運動項目有很多,如散步、騎自行車、慢跑、健美操、游泳、球類、太極拳等。運動項目的選用要根據肥胖學生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等。體質好、肥胖程度輕的,一開始可以選用運動量較大的體育項目,如長跑、登山、游泳、自行車越野等;而對于體質差的、肥胖明顯的,可選用運動量較小的,如慢跑、飯后散步走、自行車慢騎、太極拳等。
2.運動時間和頻率的確定
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根據肥胖學生的肥胖程度、預期減肥的目標以及運動強度和頻率,安排不同的運動時間。但無論體質、性別、年齡如何,每次應有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在運動頻率的安排上,可以根據肥胖學生的年齡、預期減肥目標以及運動強度和時間,安排不同的運動頻率。肥胖學生都有減肥的主觀愿望,自覺性強。為了提高減肥的效果,運動頻率可以適當加大,每周可以運動4-5次。
3.運動減肥注意事項
每次運動應包括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一般為關節的伸展運動;運動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求一開始就達到運動強度;治療肥胖的關鍵是使人體處于能量負平衡狀態,即攝入熱量少于消耗熱量,從而使機體合成脂肪減少并運用脂肪供能而達到脂肪減少體脂的目的。因此,只要在適當限制飲食的基礎上,配合運動療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且無副作用;出現意外情況,如感冒、發燒或運動系統損傷、運動系統疾病等,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去醫院檢查救治。
4.膳食與減肥
飲食療法是肥胖治療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無論采取其它哪種治療方法,都必須以飲食療法為基礎。飲食療法可分為三種類型:節食療法、低能量療法、超低能量療法。前兩種療法主要適用于輕、中度肥胖學生,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超低能量療法主要適用于重度和惡性肥胖學生。無論采取哪種飲食療法,維持肥胖學生的身心健康,盡量減少體質儲存量,而不消耗組織蛋白質和損害人體的生理功能是飲食治療的基本原則,所以在實施飲食治療時,能量攝入量要合適,營養素分配比例和供給要適當,此外還要建立有規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5.改變飲食習慣
有觀察發現不吃早餐,而午餐和晚餐加量特別是晚餐過量、愛吃零食、甜食和進餐速度過快等與肥胖有關。一日三餐,少肉多菜、少食多嚼、少吃零食、少酒多菜、停止夜食、少糖多醋、少車多步有利于減肥。計算減肥膳食中能量時應當考慮酒的攝入量,1毫升酒精可提供7千卡能量,而不含其它營養素。
減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否則會適得其反。通常在減肥的1-2周內體重減輕最為明顯,但是,在第3-4周體重邊停留在一定水平,大約要持續1個月左右。許多人因為看不到減肥效果而喪失信心。所以,減肥沒有“捷徑”,需要信心、耐心、恒心、堅持打“持久戰”。
參考文獻:
[1]楊忠偉.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戴居云.肥胖病[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2004,(4).
[3]薛鵬. 部分肥胖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1).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