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瓊霞
摘 ?要:高職高專院校要主動適應職業教育新常態,加強內涵建設,準確認識內涵建設的目標,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帶動專業建設,大力開展校企合作,適時開展小班教學和其他多種教學形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高專;內涵建設;課程
我國高職教育大規模發展經歷了十多年,今天大多數職業院校已擺脫了生存危機,建設方向已從大規模擴張轉到內涵建設的軌道上來。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生均撥款為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因此內涵建設將成為職業教育追求的目標。所謂內涵建設,即高職高專院校以培養經濟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一系列舉措提高學校聲譽,為區域經濟發展作貢獻。雖然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仍然受到資金和政策的困擾,但內涵建設目標已經確定,如何逐步實施這一目標是高職高專院校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研究的主要課題。本文提供了一些思路以資參考。
一、高職高專內涵建設的目標
改革教育教學,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滿足社會需求,以此推動招生與就業。高職高專院校不必再為招生與就業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當然作為重要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上來,通過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工作提高學校影響力,以科研促教學,產教融合,這就是內涵建設的目標。具體又可分為兩個子目標,其一是培養優秀的學生;其二是培養優秀的教師(大師)。任何高校無一不是以此兩目標作為立校之本。高職高專院校以培養馳騁職場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雙師型大師,教授級高工為最高目標。
二、高職高專內涵建設的核心是課程建設
以課程建設、課程改革為抓手帶動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課程建設既是起點也是落腳點,因此內涵建設的核心是課程建設。這里包括兩個方面,即:課程體系建設和單門課程的建設與改革。課程體系建設應打破傳統的學科結構形式,以工作任務模塊為中心構建項目課程體系。建立以技術技能培養為主線,貫穿素質培養的結構形式,即建立基本技能——單項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的三段式人才培養結構。課程設置要對接職業崗位群的需求和職業標準,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建立課內實訓、專項實訓、畢業實踐三個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一般要達到總學時的60%。具體到每門課程的建設,要制定課程標準,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把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及時融入課程中。強化多種形式的模塊訓練和項目訓練,緊緊圍繞項目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在職業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將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漸進地融入項目之中,并通過工作任務的分析與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蓋課程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也就是說,先獲取技能,再體驗知識。其編排依據是該職業所特有的工作任務邏輯關系而不是知識關系。
三、最有效的實現方式是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面臨著經費短缺、實訓經費不足、實訓條件有限、師資缺乏、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等問題。實訓條件與教師隊伍兩個硬件是制約高職高專內涵建設的瓶頸,而這兩個問題憑學校自身的力量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因此借助外部的力量推動學校內涵建設,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互利雙贏,企業解決了人力資源和生產中的問題,學校解決了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問題,企業資源為我所用。如校企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則教師和企業員工可以互相兼職、技術可以轉讓、資金可以融通,能為學校建設增添更多的紅利。因此校企合作歷來被視為高職高專育人的重要環節,是當前形式下為解決學校發展瓶頸,加強內涵建設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關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運作方式已無須贅述,筆者強調以下兩點:一是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學生和教師是校企合作的紐帶,學生頂崗實習就業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平臺,企業接受學生頂崗實習是基于其生產任務的需要。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沒有接受大批量學生頂崗實習的任務,在目前政府對企業的政策刺激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學校應安排部分頂崗實習經費,以期與企業找到利益平衡點,否則企業積極性不高,學生頂崗實習要么無法開展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在流水線上日夜操作,學生的技術技能得不到全面提升。二是拓寬校企合作的廣度。學校要廣泛接觸企業,同一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越多越好,以滿足大批量學生分散實習的需要,學生可以在3年學制內在不同類型的企業訓練不同的項目,獲得多個崗位和工種的鍛煉。尤其對于單年招生幾百人的大專業來說,學生在校內實習實訓的組織難度很大,多崗位交替實訓的難度更大,因此有計劃地把學生分散到合作企業參加頂崗實訓成為首選。從這個角度說,合作企業的數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內涵建設的質量。
四、內涵建設之課堂教學的理想模式是小班教學
人才培養最重要的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的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當然,這里所指的課堂不僅是理論教學課堂,還包括實訓課堂(校內、校外)、一體化教學課堂、第二課堂等。面對擴招,高校的小班教學成為一種奢望,幾十人、上百人的課堂隨處可見,這樣的課堂猶如會場,理論教學勉強為之,實踐教學無法開展或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很難想象,除了流水作業的工廠,還有企業愿意接受百名學生同時開展實訓。因此高職院校應創造條件開展小班教學,這是內涵建設的前提和保障。小班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充分交流,真正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為“翻轉式”課堂教學、討論式教學、工作室教學等各種教學形式的運用提供了可能性。當然,由于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目前各高職院校全面開展小班教學還不夠實際,各校可以邊建邊改,逐步推行。圍繞內涵建設的目標,學??梢圆扇∫韵乱恍┐胧褐С謱W生組建各種形式的專業興趣學習小組和專業協會來豐富第二課堂;根據市場需求組建專業工作室,對外承接業務,師生共同完成;分班分組錯時開展實訓教學;安排學生化整為零進入企業接受短期培訓指導;實行導師制,部分學生協助教師完成教科研課題;教師指導下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培訓學習;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把文體活動與專業素質培養結合起來。筆者所在的學校就經常采取以上一些措施,既開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又彌補了理論教學課堂的不足,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步入了良性發展期和發展的轉型期,內涵建設的任務相當繁重。真正建立以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這就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常態。高職高專院校的建設既要立足實際,主動認識新常態,積極克服眼前的困難,更要著眼長遠,全面服務新常態,為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做貢獻,為我國的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參考文獻:
[1] 昕. 職業教育,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 《光明日報》(2015年02年03月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