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祥
因材施教指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適合的教育,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因材施教是有效地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實施因材施教以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深入解讀學生——因材施教的前提
1.讀懂學生的氣質特點。氣質是比較穩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每個人的氣質都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如,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有的學生膽子小,遇到老師提問時容易心慌,根據這種特質,上課時,應有意識地讓這類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耐心引導,只要他們敢于發言,即使回答不太理想,都應給予及時鼓勵;有的學生急躁、粗心、自制能力較差,往往不經深思就搶著回答問題,對這類學生,在提問前教師應事先講清:個別同學回答,其他同學不得搶答。先讓其他同學發言,使其沉住氣進行思考,然后再讓其回答,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自制力。因此,只有在讀懂學生個體的氣質類型傾向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揚長避短。
2.讀懂學生的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別和特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基本的心理素質。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特征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都具有獨自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對于個性倔強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培養其沉著、穩定、堅持到底的精神和自制力的品質,必要時可以進行有說服力的嚴厲批評,這樣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對于慢性子的學生,要有耐心給予他們考慮與做出反應的足夠時間,并鼓勵他們參加各類活動來克服冷漠感,培養其敏銳的反應和辦事果斷的作風;對于敏感而多心眼的學生,不要輕易在公開場所批評他們,且批評不要過于嚴厲,否則會產生不良的后果,應采取耐心啟發的方法,使他們認識和改正錯誤,要多加鼓勵,培養其自信心和適應緊張工作的能力,還應通過各種教育方式,使他們合群,遇事不畏艱難。總之,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才能“對癥下藥”,才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順勢助長而移性”。
3.讀懂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德、智、體發展的特點,各學科學習的情況,有何興趣、愛好與擅長及不足之處,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如,對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做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在實際情景中,必須從動機的激發維持和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學生在自尊自信的狀態下學習,對于能力水平低的學生尤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殺了能力較差的學生的自尊心,則無異于雪上加霜,使其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之源。
二、營造新型關系——因材施教的關鍵
1.樹立平等觀念。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應構建一種師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課堂教學模式。而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應當樹立尊重學生的平等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不要持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應該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一個教師如果沒有積極性,也就往往不思進取;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創造性,也就往往抱殘守缺,照此下去,就鉗制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創新的意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共同成長,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生命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對于教師來說,與學生平等相處,就會感到教育學生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就是生活本身,更是一種使命。
2.創設和諧氛圍。新教材、新理念下,不提倡呆板的教學形式。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如,在課堂中,當學生回答正確應及時給予表揚、贊賞、鼓勵,還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主觀意愿的機會。教師還可以追問,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明白,有時傾聽別人發言同樣是積極參與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傾聽。同時要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并從中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促進善于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的養成。
3.學會寬容賞識。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放下架子,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理智地控制氣憤、煩惱、憂郁等情緒,保持一種平等、平和、平靜、平常的心態;在學生犯錯時,教師要用微笑送去寬容,寬容他們的過錯。一句話,寬容可以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這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同時要學會賞識學生。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己的愿望,哪怕取得一點點的進步,也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賞。因此,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當學生取得成功時,要用微笑去欣賞和贊許,勉勵他們再接再厲,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當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時,要對學生敢于承受挫折和失敗的精神表示敬佩,并讓他們知道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也是一種成功。
三、優化教學策略——因材施教的核心
1.以學定教。課堂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就要根據學生差異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首先,必須承認學生之間存在身心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不同的方法,允許不同的學習進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科及教材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第三,由于教師之間也存在身心差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自身條件,尋找學生、教材與自我三者之間結合點,使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最佳實踐場所。這樣,既做到因材施教,以學定教,又培養了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的好習慣,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
2.以生為主。要實施因材施教,就要求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并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在不斷地發現體驗中主動地探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時,我先讓學生口算各題并板書“18×2=36 18×20=360 18×200=3600 18×2000=36000,然后引導學生觀察:①上面這組乘法算式的各部分中誰變了?誰沒變?②這樣從上向下觀察,你能發現什么規律?③如果從下往上觀察呢?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依據從上向下或從下往上的順序觀察,既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又留給學生自主觀察的余地和時間。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讓他們經歷了一個在一定學習情境中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的過程,從而得出規律,享受到發現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悅,激發其認知內驅力,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3.授之以漁。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就特別強調,掌握學習方法運用方法對學習者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在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征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舉例——發現——驗證”的方法研究了2的倍數的特征,接著讓學生運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數的特征。
總之,因材施教應是教育、教學中的一條重要的指導原則,我們只有從教育對象的不同素質和個性出發,因人制宜,優化教學策略,才能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全面實施。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