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亮
2013年,我國提出了全面深化對外開放政策。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英國,荷蘭的國王和王后訪問了中國,焦點也在乳業。我國加快了與歐洲的貿易往來,預計未來不到10年,我國將與歐洲全面自貿,而乳業是歐洲農業的核心。未來,中國乳業將面臨轉型,有幾大發展趨勢。
中國乳業國際化發展就是讓中國的企業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獲得海外質優價廉的資源,提升國內企業人力、管理、技術創新的國際水平,最終獲得未來中國乳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當前,我國乳制品折合生鮮乳消費4000多萬噸,預計到2025年,乳制品折合生鮮乳消費將達到6000萬至7000萬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進口,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沒有話語權,我們就不能掌握未來的市場。因此,國際化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通過國際化發展,能夠增強對國際資源的配置能力和與國際大型企業的競爭能力。伊利、蒙牛、貝因美等一系列企業已經開始走出去了,不僅在國外投資建廠,更主要的是與國外的大型研發機構合作。預計再經過5年的時間,我們將初步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可以跟國際大型的達能、雀巢等企業進行同臺競爭。
20 多年了,中國乳業一直沒有解決上游和下游的合作和利益分配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要回到農業的本質,要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中國的土地流轉是解決養殖戶跟企業實現市場地位對等的基本要求,是提升養殖戶積極性的最主要要素;第二,要建立起企業和上游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前提是實現上下游相互參股;第三,要強化法律保障,建立誠信機制,構建上游和下游的和諧發展態勢。
在今天的國際化發展面前,中國的養殖成本不具有優勢,那么如何能夠既保護本國的養殖業,又能夠引導進口,滿足國內市場呢?
(1)通過提升產品技術標準,實現國內乳資源與進口乳資源的有效分工。
(2)要求政府和協會能夠最大程度地為養殖主體服務,幫助養殖主體搭建與上下游連接的全產業鏈,促進從牧草種植到育種,再到防疫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不斷發展,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
(3)推動我國的牧業國際化發展。中國奶牛養殖環節要放在國內,從戰略角度來講,中國乳業國際化發展的基石就是國內必須有非常好且優質的奶源基礎,這才是我們國際化發展最根本的保障。但是牧草種植可以放在國外。在這方面,中鼎牧業模式是一個很好得范例。
2013年奶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游和下游的利益博弈,造成上游急劇減少帶來的。2012年之前,我國奶牛養殖80%是散戶,但之后散戶大幅度退出了市場。2014年,企業為了解決奶荒的問題,加快了產品的發展,在一年的時間里,保證業績不下滑的情況下,大家實現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大量的酸奶品類和含乳飲料品類得到了應用。當前中國乳業發展一體化,一定是需要從政府到企業,從企業到養殖戶之間的相互信任,具備誠信。企業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并承擔責任,政府要拿出更多的配套設施和政策。
有人認為奶業不過幾千億的產值,這種思想在政府的主流層面上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是這個思想是錯誤的,因為奶業牽扯到幾百萬人的就業問題,關系到整個農業現代化問題。目前,在黑龍江、河北、山東等地,奶業的現代化是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奶業的現代化發展是他們解決農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核心。因此,一體化發展任重而道遠。
綠色化發展是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中國的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從奶業開始,奶業可持續發展一旦實現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可以實現。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如下。
一是通過種養結合,發展適度規模化,實現可持續發展。超大規模的牧場成本太高,邊際成本也是遞增的。而大規模養殖是資本最喜歡的,成為了2015年發展的方向,這也是造成現在成本高的原因。要實現綠色發展,首先要解決產業組織模式問題。中國的奶牛養殖一定要與當地的自然稟賦資源相結合,要適度規模化。實現中國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實現農牧業相結合,推動整個農牧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推動加工體系合理布局,構建新型地域產品結構關系,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當前中國奶業發展到了一個很關鍵的時期,低溫化是中國乳業發展的未來方向,能夠有效推動乳資源的分工,有效滿足本國對于高品質牛奶的需求,今天中國奶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優質發展的階段。因此,城市型乳業的發展機遇到來了。如果想突破常溫,抵抗進口,發展低溫產業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巴氏奶的極大發展能豐富市場產品,有助于緩解進口和國內的矛盾,有助于幫助奶農贏得轉型的時間。當然,鼓勵巴氏奶發展并不代表放棄常溫奶。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加工體系的建設布局不合理,就會增大成本;應構建新型的地域產品關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通過新型技術和工藝的應用降低能耗。乳業加工的能耗非常高,現在有些技術可以降低能耗,實現綠色發展。

構建和諧發展的共贏生態圈,就是上游和下游和諧發展,下游和消費者和諧發展,國內和國際和諧發展。
一是構建企業與消費者的互信機制,恢復消費者信心,構建透明的安全解決機制和消費者保障機制。只要生產者能拿出信心,拿出誠信,能夠和消費者做溝通,消費者信心恢復是可以實現的。企業這些年做了很多事情,走進牧場、進行產品宣傳等,但這些還是不夠的,消費者信心的恢復根本上需要讓消費者認識到產品不僅是好的,更能夠為此而驕傲。
二是構建企業和政府訴求溝通機制。這些年政府和企業之間溝通存在一些問題,企業的訴求反映不到政府部門;而對于政府部門的政策,企業執行得不到位。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建立起政府和企業的溝通機制,有助于提高政策實施落地的效果。
三是構建企業與上游及下游和諧共處的發展機制。對于企業來說,其供應鏈需要和諧。但現在很多情況是不和諧的,希望政府通過制度進行設計,企業建立真正的合作機制,真正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和上游原料供應者之間的和諧。而這種和諧機制,最大程度上是依靠于信息的透明公正。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其根本在于它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對于生產者的監督,對于政府的監督,對于消費者的監督,以及相互的交流。因此,互聯網可以解決該和諧機制的建議問題。
中國消費者信心的恢復,不僅有利于本土乳業的發展,更加有利于國際乳業的發展。2008年之后,由于金融危機影響,以至于新興國家乳業消費下降,造成了2012、2013、2014年世界乳業嚴重供過于求。中國的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將影響世界乳品供應格局和結構。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消費大國,無論是大洋洲、歐洲,還是亞洲,都將扮演不同的角色,當然都會從中國乳業消費增長中分得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