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妍妮 凌秀軍
摘要:本文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分析了《汽車構造》課程知識能力的培養要求與教學現狀,然后圍繞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優化、鼓勵與引導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方式的改變這幾大方面對《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汽車構造;教學改革;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149-03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以應用型而非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重點在于“應用”二字,在學科建設和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時代精神,契合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這類院校要緊密結合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求,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為本地區及周邊企事業單位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汽車構造》是車輛工程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系統地熟悉并掌握汽車的構造、各大總成的組成、結構與基本工作原理與工作過程等知識與技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打好專業基礎,對于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在一線的教學工作當中,常常就如何做好這門課的教學工作進行思考,并圍繞教學的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分析。
一、教學內容適應時代,求新求變
在課程教學的內容方面,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老車型的更新換代,教學內容也應該進行更新。經典的《汽車構造》教材是厚厚的兩大本,內容繁多、信息量大,其中,部分內容是以大貨車作為樣例,比較陳舊,滯后于汽車技術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次整合、精練與充實,在滿足綜合性的基礎上,突出實用性、突出新技術。同時,教師要結合目前節能環保的大趨勢,適當增加新能源汽車的教學內容。所以,這門課程在內容上應該既體現汽車構造的基本構造、原理和規律,又能反映汽車新技術的發展成果和趨勢,緊跟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還應該考慮到后續課程,如《發動機原理》、《汽車電器》和《汽車液壓與氣壓傳動》等的教學內容,既要為后續課程服務,又要避免重復教學。在汽車技術日新月異的同時,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們,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為廣泛,學習知識的愿望也更為迫切。而隨著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車上進行操作。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屆學生都比上一屆更加聰明,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更快。作為教師,我們要堅決拋棄一本講義講幾年的做法,要不斷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教學水平。為了適應這一要求,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進步,積極參加專業培訓,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不斷開拓眼界,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
二、優化教學方法,運用先進教學手段和工具
《汽車構造》這門課程內容繁多,小的知識點也非常多,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要注意把握“知識主線”,重要的原理和知識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例如,教師在講解配氣系統時,要以“充氣系數”作為主線,時刻圍繞著如何提高配氣系數這來講解進氣門、排氣門和凸輪的形狀、氣門重疊角的概念等知識,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意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運用。
1.啟發式教學。傳統的被動式教學一味讓學生接受教師所講的內容,容易使學生喪失思考能力,并且降低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多問問學生“為什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他們自己嘗試找到問題的方法,然后小組之間互相比較各自的方案,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判。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雙語教學。我國目前汽車行業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國外的新技術、新車型、新設備被源源不斷地引入國內,國內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深入。為了使學生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先進技術資料,甚至與國外工程師直接交流,提高學生本專業的外語水平尤為重要。《汽車構造》作為專業基礎課,采用雙語教學很有必要。筆者所在的學校,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雙語教學處于探索階段。在開始講授課程內容時,教師適當穿插使用英語,主要是各個部件的英文名稱以及汽車電控系統的一些縮寫及全文,并輔以漢語的解說;隨著課程的進行,可以在講授中交替使用中文和英語,適當增加英語的使用。
3.先進教學工具的使用。汽車構造中有很多設計巧妙的部件,如單向離合器等,僅通過看文字和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其構造和原理。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其原理,教師應該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長,利用多媒體技術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動畫或影像來演示汽車各部件的基本構造和工作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高效地理解所學的汽車構造知識。在講授單向解離合器時,教師利用三維仿真軟件對離合器的結構和工作過程進行模擬,然后播放模擬單向離合器工作過程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再在實驗室中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單向離合器,與課堂上所學的內容互相印證。這樣多層次、多樣化的授課方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視頻和動畫很感興趣,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合理穿插視頻和動畫,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調節授課節奏,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新能力的培養
《汽車構造》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傳統觀念認為不好創新,從而忽略了這一方面。但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例如,教師在講解車身結構時,引導學生思考能否進行車身輕量化,具體通過什么辦法來實現;在講解汽車排氣管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減小排氣管的噪聲等問題。學生經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進行實際研究,初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撰寫了相應的科研論文進行發表。筆者所在的學校設置了“金陵科技學院科技創新基金”,資助表彰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獎勵優秀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扶持有發展前景的應用性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開發。endprint
四、改革實踐環節,全面提升學生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汽車構造》是全面、系統地介紹汽車整體及部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的課程,其實踐環節非常重要,對于應用型本科學校來說更為重要。結合應用型本科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校要培養學生既具有比較扎實寬厚的理論知識,以保持發展后勁,又具有較強實踐技能,以快速適應企業當前的需求。傳統的汽車構造課程是先在教室進行理論部分的授課,最后再到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這種方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在時間和空間上聯系不夠緊密,容易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理論教學時過于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而實踐環節中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所遺忘,教師又得重復講授,教學效果比較差。根據本課程的特點,教師可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合二為一,進行一體化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發動機和底盤部分時,可以在實驗室利用解剖模型、整車實物進行現場教學。學生直接面對實物,一邊聽一邊看,還可以動手操作,有問題也可現場解決,使學生對汽車構造的理解得到加深。在發動機拆裝實習環節,傳統方法是老師先進行演示與講授,然后學生直接進行拆裝。筆者發現,這一方式在實際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問題。部分學生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解,或者一味圖快不按要求操作,特別是不按規定使用相應的工具,隨手拿起一個工具就開始拆卸,容易造成汽車零部件與工具的損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對實踐環節進行了調整。第一步,筆者通過視頻向學生演示整個拆裝過程和注意事項,對細小零部件的拆卸進行局部放大,便于學生仔細觀察;對于其中的關鍵步驟還可以多次重放,加深學生的認識。第二步,由教師進行拆裝示范并進行講解,對其中容易出錯的環節進行特別強調,并統一操作標準,規范拆裝操作要領。第三步,筆者運用三維虛擬教學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拆裝操作;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筆者再讓學生在實物上進行實際操作。第三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拆裝,如果學生選用的工具或者施加的力矩大小不正確,就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深化了操作規范和拆裝流程。在學生進入大四之后,還可以將本課程知識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下開發汽車發動機及底盤的結構演示及虛擬拆裝系統。本課程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將貫穿整個學習階段,避免學生考完試就將所學知識扔到一邊。為了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筆者所在的學校很重視實驗室建設。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為了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建設了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實驗室的預約,增加實踐的機會,有問題也可以向值班教師尋求解決。在充分利用校內實踐條件的同時,學校加強與校外多家汽車企業單位聯系,建立了多家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進一步強化所學的知識。2013年,筆者所在學校的車輛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被評為省級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
五、改進教學效果考核方式
傳統的教學效果的考核主要是依靠閉卷考試完成的。總評成績雖然由期末考試、平時成績和實踐環節三個部分組成,但由于后兩項所占比重較低,學生對平時的課堂表現和實踐環節不是特別重視,相反把精力全都集中在考試前的復習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如何應付考試。這樣的教學評價機制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強化鼓勵實踐教學環節的作用,相反存在著制約傾向。因此,學校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與考試非常有必要。在最終成績的評定中,提高平時成績與實踐環節所占的比重,分別由原來的10%和20%提高到20%和30%,而理論考核部分由原來的70%下降到50%。有的同學雖然理論考核分數不是很高,但參與實踐環節非常積極主動,動手能力很強,這一特點能夠在總評成績中得到反映。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評分方式,來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積極動手操作的主動性。
六、總結
在《汽車構造》的教學中,學校應該結合時代特點和地區特點,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改變過去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單線條式的教學模式,而應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學科競賽為促進,還要加強產學研的結合,采取開放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教師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為中心,合理選取教學內容,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學效果。以上這些思路以及具體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今后,筆者將繼續探索,并將好的經驗推廣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陳家瑞.汽車構造[M].第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周沛麗.《汽車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4):65-66.
[3]劉心田.《汽車構造》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科協論壇,2013,(12)(下):381-382.
[4]韓英,魯植熊,李和,等.高等學校車輛工程專業《汽車構造》雙語課程的研究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38):55-57.
作者簡介:孟妍妮(1980-),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目前從事車輛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