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效率,而良好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之中。因此,立足文本且深入文本,注重文本的體驗和價值訓練,回歸學生發展的原點是提高教學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回歸主體,深入文本
課本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載體。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最大的挑戰是低效問題。當下的課堂教學就整體而言,確實是在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推進,不過由于我們對一些理念理解、領會的偏頗,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出現了許多形式化或低效化的現象。課標告訴我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有效的對話應注重文本細讀。對小學生而言,細讀一般指的是對文本認真地、深入地、仔細地感知的過程。這樣的細讀,其實質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或作者)進行深入的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主動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這樣的細讀,對于學生來說,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又是一個發現和體驗的過程。
“課前預習”是“有效學習”的基礎。預習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學習材料,并提出疑問。疑問能“催化”思維、興奮思維,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檢查預習時,可安排“質疑問難”環節,讓學生把預習中的疑問提出來。教師對學生的問題精心篩選、提煉,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到新課文的學習上來。如《圓明園的毀滅》,題眼是“毀滅”,文章卻重點描述了圓明園的輝煌。教學中,學生疑竇叢生:“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么要寫圓明園的輝煌?而且寫‘輝煌的篇幅大大超過了‘毀滅,是否偏題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在探究中,他們不僅讀懂了課文,體會了作者的情感,還學習到作者巧妙布局謀篇的方法。
二、回歸原點,體驗價值
朱自強博士說:“語文學習在本質上是為了豐富、充實精神世界,給自我生命帶來超越……快樂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原點。”有效的語文課堂必定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讓學生充分體驗價值,回歸快樂的原點。筆者以為,學習語文的快樂只緣于簡單。
以筆者所執教的班級為例,學生朗讀課文比較拖沓,像小和尚念經,令人惱又令人忍俊不禁。“荷花已經開了不少(學生在此拖腔拖調)了。荷葉挨挨擠擠(學生在此拖腔拖調)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筆者在“不少”處果斷打斷,做了一個搖頭的動作,說:“荷花真少!重來。”學生重讀一遍,還是不太理想,“還是不夠多,再來。”這下學生明白了,有模有樣地把重音“不少”讀了出來。筆者及時評價:“讀對了,荷花姑娘謝謝你們。”學生笑了,讀得更認真了,很快把“挨挨擠擠”讀緊湊、輕巧了。沒有批評,簡單的評點加上一點點巧妙的激勵,師生都沉浸在快樂的和諧的氣氛中,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又如《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線路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只讀文本,學生摸不著頭腦;單看插圖路線,部分學生仍是“云里霧里”。筆者提示:“在你的筆記本上,自己畫一畫鐵路線,橡皮就是火車頭,水筆就是火車,邊讀這幾句話邊演示一下。”不過幾秒鐘,學生全明白了。讓小學生走進文本,嘗試理解必然會生疑,此時通常不需要教師的喋喋不休——決不要將學生當作容器來盛你的唾沫星子,你很累,學生更煩。或許只需要將學生暫時帶離文本,借助媒體,借助簡筆畫,借助學生個人的動手,嘗試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人字形”線路。這樣,一條緣于文本、融合學生個體體驗、加上教師點撥的“新線路”快樂生成了。接著,教師帶著學生回讀文本,就不會有“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遺憾,教學目標也已欣然達成。
三、回歸落腳點,常效發展
語文學習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要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和語文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大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因而,每一節語文課堂教學就極有必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曾提出“為學習設計教學”,這反映了人們對學與教關系認識的深化。我們可能聽過這樣的課:教師不拘于教案設計,利用突發生成的片段或事件使得課堂教學顯得活潑靈動,師生與文本完全兼容。這才是一個回歸原點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這一定是教師在圍繞學生發展而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為之前的教學設計錦上添花。每一節課堂既有教師先前的預設,更有偶發事件的動態生成。每一個教師只有捕捉良機,才能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構建靈活開放與生成發展的課堂,才能在上完一節課后說,我的本節課的設計比較成功。
比如教學《鳥的天堂》第一自然段,有一學生質疑:“老師,‘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這句中‘逼近這個詞用錯了。”他一點也不客氣,“樹又不是人怎會咄咄逼人,用‘靠近差不多。”質疑值得推敲,筆者話鋒一轉,把問題拋給學生:“‘逼近中的‘逼確實讓人有壓力的感覺,壓力可以來自心里,也可能來自環境等呀!”鼓勵學生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經過一番靜思默想,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有的說:“榕樹那么大,作者坐的船那么小,靠近的時候一定有一點壓力,用‘逼沒錯。”有的說:“河面慢慢變窄,前面的榕樹那么茂盛,枝粗葉密,相對于小船來講,顯得過于高大,大有氣勢逼人之感,‘逼近用得極好。”學生能多問多思,從語言文字中發現更多的精彩,這就是本節課學生的常效發展之一。即使教學設計已經很完美,也不能按部就班,因為我們的課堂是靈動的,是不斷生成的。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應該抓住有價值的生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燦爛的火花。可見要上好一節課,既注重課前設計,也要重動態生成;既為學習而設計,更為學生發展而教。
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很多,遠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只要我們樂于探索,勇于創造,今天的“常效”努力,必定會為明天的“長效”爭取更多的主動!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甘蔗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