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木英
一、優化數學課前教育,運用現代化手段,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現代化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計算機的應用逐漸成為現代化教學的標志,它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是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就如微課的開發,它為學生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以及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利用教師提前制作好的微課,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可以快進、后退、暫停、重復,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筆者認為微課的開發要與數學課型相結合。對于概念或是計算類的知識,微課設計便可以就知識點進行演示與講解。而對于探究性的課型,微課在設計時應當是制作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故事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提出具體的小課題研究要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得出結論后撰寫小課題研究報告。但如果在微課制作中加入實驗展示,那么課堂交流時就不會出現多種實驗方法,學生的學習將由過去的“教師灌”變成現代的“微課灌”,學生將沒有自己的思考力。
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改變學生的學習形式,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課前自學、主動探索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二、優化數學課堂教育,組織合作探究交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是伴隨著問題而發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提問、解答、追問的,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獲取,在“探究”中發展。
以筆者執教的“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為例。筆者通過一長一短的兩根紙條(10厘米,6厘米),讓學生進行“三剪三圍”的操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猜想—實驗—分析—結論”的學習過程。第一次全班操作,體驗有三根能圍成三角形紙條。學生的心里都是想著自己一定能圍成三角形,直覺上他們都會去剪長的那根紙條。此時教師讓學生體驗有三根能圍成三角形,是先建立一種“平衡”。第二次全班操作,教師要求學生剪短的那根紙條。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有了三根紙條卻不能圍成三角形,打破了剛才的“平衡”,同時又得出“兩邊的和小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的結論,推理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的結論,再次建立一個新的“平衡”。第三次分組實驗操作,把10厘米的紙條剪成1厘米、9厘米或2厘米、8厘米,再與6厘米的紙條組合成三根紙條,再次嘗試能不能圍成三角形。當學生用1厘米、9厘米、6厘米這組紙條進行實驗后,學生自然明白了“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不能肯定就圍成了三角形”,還要看看是否是任意的兩邊之和都會大于第三邊。同樣的,在進行了2厘米、6厘米、8厘米這組紙條實驗后,學生通過操作與分析,明白“兩邊的和等于第三邊也是無法圍成三角形”,進一步意識到必須“任意兩邊的和都是大于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與合作中,認知結構由“平衡(建構)—不平衡(解構)—新的平衡(重構)”的依次不斷循環中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學生在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體會推理中的歸納和類比的思想,同時發展了批判思維能力。
數學教育應當關注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三、優化數學課后教育,開展數學學科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的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創造潛能。學校中適時有效地開展數學學科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自悟、自得,從而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
例如,我校所在片區開展的數學學科活動——“指尖上的數學”(表1,表2)。
我校所在片區每學年都會開展數學學科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有“數學知識競賽”“指尖上的數學”“數學故事會”“數學小實驗”等。參加活動的有來自片區10所學校的全體數學教師和學生,師生參與面廣,參與熱情高,作品質量也較好?;顒尤〉玫淖畲蟪尚Ь褪亲寣W生“做數學”,從中了解“數學文化”,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養成積極的認知態度,最終提高數學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