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梅
一、常見“誤區”
1.越俎代庖——數學閱讀成無本之木。閱讀,意為看并領會其內容。看,是感官的外顯活動;領會,是心靈的內覺體驗。看是領會的基礎,領會則是看的目的。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少,獨立閱讀題目有困難,部分教師不經意間全權包辦,教師讀,學生聽,聽后再由教師講解題目意思。在中高年級也經常出現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沒有引導學生去閱讀題目,而由教師邊讀邊講代替。教師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就是跳過了閱讀中“看”這個外顯的活動,直奔讓學生領會內容這個環節。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弱化、閱讀習慣的虛化、解答習題正確率的低下等現象。
2.棄用教科書——數學閱讀成無源之水。教科書是學生開展學習的重要資料,它不能僅是教師授課的來源,更不能變成“練習冊”。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圖文并茂、貼近學生生活的優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閱讀,培養其獨立閱讀和理解的能力。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幾乎沒讓學生用到教科書,而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因為教師自身忽略了教材,也就造成學生不懂得運用教材來幫助學習,如遇到概念、公式等遺忘的情況,其實他們翻書便能解決問題,可學生幾乎沒有這樣的意識,教師卻以為是因為學生懶。這種棄用教材的做法,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成為無源之水。
3.導向不明——數學閱讀成無舵之舟。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學生預習時,教師應讓學生帶著針對性明確的問題、指令性強的步驟、邏輯清晰的思路、重點突出的方法等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如果缺乏明確的預習目標導向,學生不明白具體要怎樣進行預習,預習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預習的效果便不可能理想。
4.忽視技巧——數學閱讀成無魂之人。數學語言具有簡潔、精確的特點,它包括文字語言、數學符語言和圖表語言等,內容豐富卻抽象。學生要理解領會這些語言,他們的大腦便要建立起靈活的語言轉換機制。要使學生能靈活地進行語意的轉換,需要學生通過自己認真地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后才能達到。在此過程中,練習是實現此目的的重要一環,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必經途徑。部分教師只是把練習作為最終目的,即答案正確即可,忽略了教給學生審題的技巧。
二、應對策略
1.興趣敲門——興趣敲開閱讀之門。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生只有對數學閱讀產生了興趣,閱讀行為才能高效地持續下去。但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靠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如此操作,隨著刺激的消失,學生的興趣也就煙消云散。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認識到課文的奇妙魅力,是激發學生想去閱讀的興趣源泉。所以教師應改變過去“講授—訓練”結合的教學方式為“講授—閱讀—練習”三項結合的教學方式。
2.方法引路——方法引領閱讀之路。
數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閱讀方法的引領和指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將讀和悟相結合,做到勤思多想。
(1)導讀:突出“疑”。激發學生數學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讀的目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來閱讀。只有在閱讀目標明確后,學生才會自覺帶著問題去讀,才會有意識地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努力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為讀而讀”,甚至是應付地讀。只要有意識、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學生就能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
(2)帶讀:凸顯“動”。數學閱讀重在對文字的理解和領會,而理解和領會的關鍵是對數學語言的“內部轉化”,也就是把閱讀的數學內容轉化成更容易接受的語言形式。數學語言簡明扼要,一些數學概念、數量關系往往隱藏其中。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化“靜”為“動”的方法,通過讓學生一邊讀,一邊進行做一做、比一比、畫一畫、算一算等活動,幫助學生實現數學語言的內部轉化。
(3)促讀:凸顯“思”。思維的靈活性,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強弱的具體表現之一。考察的指標是學生能否從不同的角度來表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精心設計習題,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同一個問題,掌握思考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巧”升技能——技巧提升閱讀之能。
(1)計算課中“巧問”。在部分數學教師的潛意識中,他們認為在上計算課時并不需要數學閱讀,只要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和法則就可以了,所以也談不上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在學習了運算順序和法則后,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不高,特別是四則混合運算,錯誤更多。具體分析原因:學生對數學算式的閱讀不夠重視。不少學生對計算方法與順序理論上是理解的,但在實際計算時,并不是明確計算順序后再計算,而是邊看邊做。教師把學生計算錯誤歸結為學生粗心,其實,這和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認真閱讀算式的習慣有很大關系。
(2)概念課中“巧敲”。在小學數學的教材體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質等。數學語言的表述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數學概念的閱讀便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讀階段,對它們的遣詞用字、表達方式要進行反復推敲,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
(3)解決問題課中“巧析”。正確的閱讀理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前提,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解決問題的質量和熟練程度。因此,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審題、分析題意和理清數量關系這一系列環節上多下工夫,引導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數學閱讀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畫,注意畫出關鍵詞句,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能正確列式計算。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恰當運用討論的方法,使學生相互學習,在討論的同時,學習他人的閱讀技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克服數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從低年級開始注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善用教材等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真正練好數學閱讀基本功,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金尚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