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潔
摘 要:陜西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省份,西安作為陜西省的省會城市,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是西部大通道和亞歐大通道的重要交會點。在此契機下,陜西要立足自身的區位優勢,發揮自身作用,把自己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需要一個支點,這就是將陜西、西安推向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全力打造的中國內陸港,讓內陸經濟與世界經濟產生互動。
關鍵詞:自由貿易區;必要性;路徑選擇
一、西安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國際間跨區域合作與競爭的成本和門檻,尋找經濟帶內國家利益交匯點、推動合作創新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國家級西咸新區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水平和發展能級,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支撐點;有利于推進擴大向西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內陸地區開放開發步伐,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盡快轉型升級。
2.西安是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加上近幾年西安工業不斷發展,西安將建成國家級的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工業最強、層次最高的“裝備部”城市。而中亞各國當前正面臨產業結構及工業結構的升級,大力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這涉及進口生產線和零部件以及科技成果和人才,這將給西安發展高端裝備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西安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分工協作和產業互補。
3.它是國際區域合作發展的重大部署。發揮比較優勢將關中地區的具有較強優勢的航空、醫藥、紡織等通過海關特殊監管區全方位的展開國際貿易合作與經濟的發展,也可以與中亞、中歐地區開展貿易,提高西安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程度。
4.西安進入有“港口”的時代,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增強先港口的綜合競爭能力,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需要。西安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它將使西安在外向型經濟、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等方面具備更優厚的政策優勢,其所在的區域也將由此成為國際、國內商貿物流企業的物流業務經營中心和商品增值服務中心。
二、西安構建自由貿易區的路徑選擇
隨著中國加入WTO,關稅水平的降低削弱了保稅區的正常優勢,保稅區特殊的經濟政策逐漸減少。面對一系列政策優勢的消失,保稅區需要尋求發展出路,因此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是個必然趨勢。國外的自由貿易區發展也對國內的保稅區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也推動保稅區的升級轉型。在西安建立以西安綜合保稅區為龍頭,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為輔助的自由貿易區必將促進西安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利于全面提升西安市對外開放的水平。
三、西安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可行性分析
西安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國際商貿物流和保稅加工功能的能否實現。國際商貿物流功能主要包括了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國際中轉、和國際轉口貿易等。其中轉口貿易的成立是建立在國際中轉、國際采購、配送其它三個的基礎之上,另外通過分析還可知,在保稅加工功能上,主要控制點不在加工本身,而在于對產業準入條件的限制和產業本身的限制。因此,西安自由貿易區的能否實現關鍵在于國際中轉和國際采購、國際配套的功能是否可以實現,如能實現則轉型的路徑就可實現。
1.戰略優勢
西安市作為陜西省省會,GDP占到全省的32%左右,進出口總值占到全省的85%左右,各項經濟指標均處于首要地位,經濟中心的地位明顯。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的過程中,西安在享受經濟區域迅速發展所能帶來的經濟拉動的同時,更將享受到直接設立陸港型的綜合保稅區、財政、稅收、土地、環保等方面的政策優惠,西安勢必將成為并長時間保持“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中心龍頭城市的地位,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2.國際中轉業務優勢
從天然條件來看,西安國際港務區得天獨厚,地處西安作為陜西省的省會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有利因素。這些都是西安自由貿易區開展國際中轉業務良好的基礎條件,這些有利條件將來一定能成為自貿區中國際中轉業務的決定因素。同時西安市較低的集裝箱裝卸費用,不斷優化。從西安綜合保稅區目前開展的國際中轉業務來看,發展還是挺好的。西安綜合保稅區從2012年封關運營以來,標準箱已達到30萬TEU,其中國際中轉箱量比重達6%,據保守預計,到2014年標準箱可達到50萬TEU,其中國際中轉箱量比重達10%,前景非常可觀。
3.國際采購業務優勢
陜西省的國際采購業務是否發達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陜西省的資源優勢。礦產資源方面,陜西地質成礦條件優越,許多礦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第二個優勢就是陜西省的工業優勢區位、資源優勢明顯。因此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具備出口的資源和裝備制造業,這些都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因此,從總體上看以資源優勢為基礎,裝備制造業為引領的的自由貿易的發展,為吸引跨國采購業務的落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國際配送優勢
國際配送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商品的送達。近年來跨國公司的國際采購呈現向內陸地區的轉移,這也為西安建立自由貿易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樣的西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國際配送成為可能,西安綜合保稅區與咸陽空港直線距離10分鐘車程,距離西安新的行政中心5分鐘車程,由三環鏈接西安另外兩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口岸功能非常容易整合。同時已經建成的西安綜合保稅區已經實現物理圍網,由保稅倉庫、加工廠房、堆場,進行分撥配送條件都已達到。因此,是繼續發揮西安市的區位交通優勢,發揮自貿區的國際配送能力,為構建自貿區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區[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96~211.
[2]陳永山.世界各地的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3]高海鄉.中國保稅區轉型的模式[M].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2006:29~62.
[4](日)藤森英男著,袁鎮岳等譯.亞洲地區的出口加工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119.
[5]Damapour Arie Beehakker Faramarz.1992.“Globalization of Foreign Trade Zones :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d”[J].The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Vol5,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