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天良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與有效教學是老師常常談論的話題,對于一個從事多年數學教學的教師來說,小學數學教學與有效教學的內涵既有聯系又有質的區別。有效教學即效率高、效果好,要遵循教育規律,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發展,達成三維目標。教學中教師應講究教學策略,不斷反思、總結、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既考慮教師教的有效行為,又考慮學生學的有效行為,建立和諧、生動、高效的課堂教學行為。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內涵;意義;原因;策略;反思
一、教學的內涵及來歷
1.教學的內涵:廣義: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狹義:教學是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有效教學的活動過程。
2.有效教學的內涵:教師在遵循教育規律,特別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發展,達成三維目標的過程。
3.有效教學的基本觀念:(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減負提質,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有效地學習,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4.考查有效教學的三個方面:教學效果、效益和效率三者是緊密聯系的,教學效果是有效教學的最終指向,而教學效益和教學效率又分別從預設生成關系、投入產出關系的角度進一步刻畫了教學效果。
教學的來歷:自有教學以來,人們便進行著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主張實行啟發式教學,“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學記》樂正克重視啟發式教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重視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
二、有效教學的意義
1.“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實施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減負提質”,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2.現實困境的呼喚,需要改變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過于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操練等低效、無效的現象,改變單純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模式。
3.“學生作為全人的發展”的訴求,需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忽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發展的現狀。
三、低效教學的表現及原因
1.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課標、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無法有效利用學生的已有基礎。
2.課堂教學藝術中存在的問題:情境創設華而不實;課堂提問質量不高;滿堂問,問題細小瑣碎、生成性不足、難易度不當、答案封閉內聚;自主學習形式化,導致“放羊式”教學;缺乏教師引導、目的不明確;教師淡化出場、學生忙碌無實效;信息技術濫用誤用;主題內容不突出;多媒體濫用,成了變相的黑板,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不足。
3.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課堂教學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累,消化不良,學習效果不好。師生互動表面淺層;教師居高臨下,學生難以平等交流,教師單向提問,學生被動發言,學生反饋殘缺,不能體現交流本質。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合座”而不“合作”;無目的無引導、無節制無分工,時間不充足;忽視獨立思考。探究活動浮于表面,探究方向模糊;事事探究、時時探究;只重過程,不重結果;不重課內,只重課外。習題作業重量不重質;課堂練習多,課后作業重;不注重解題技巧,忽視方法、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
4.教學課堂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片面追求分數,只強調評價的甄別功能;評價形式單一;評價內容片面。
5.課堂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缺乏反思意識與習慣;反思深度不夠;對有效教學的認識不清;“唯分數論”價值取向的影響;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能力不強。
四、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有效教學策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教育規律、學生認知規律,成功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發展,并達成三維目標的教學策略。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課堂教學設計——理解課標、熟悉教材、把握實際、有效設計。
2.有效課堂教學藝術——激發興趣、主動學習、減負提質、創設情景。
3.有效課堂教學活動——師生互動、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精講精練。
4.有效教學課堂評價——貫穿始終、三維發展、自信激勵、找到差距
5.有效課堂教學的反思——教學反思的角度、教學反思的形式。
而教學策略的內涵,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指導,所采用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教學方法體系形成教學行為程序。
五、有效課堂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總結的目的在于,總結教師的教學經驗,反思教學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進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開展教學研究、自我發展的過程。評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當關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點:(1)教學環境:是否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教師是否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是否敢于質疑、大膽嘗試、樂于交流與合作;(2)學習興趣:教師能否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夠主動、有效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之中;學生是否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3)自信心:教師能否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