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晉中 030600)
當前高師小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脫離小學體育實際,培養的學生不盡如意,如缺乏職業認同感,缺少新課程理念下對小學體育現狀的了解與認識,缺少對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實踐經歷,缺少專業理論、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重技輕理”等。“學生就是老師的鏡子”,學生的表現也是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借用職教師資中“雙師型”教師的提法,研究者認為目前在高師體育師資隊伍中亟需一批既熟悉高等師范體育教育教學實踐,又深諳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實踐,同時還熟練掌握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在我國是由職教學者王義澄首次描述定義的(1990年)。之后在職教師資建設中被不斷關注,并屢次出現于官方文件中,如近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的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文件中“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就被空前推高。目前在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中“雙師”被高度關注,并得到了大力發展,“雙師型”教師受到了空前的青睞。
何謂“雙師型”教師,目前在職教學界有多種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孫建波的“五種說”(見表1)。

表1 職教“雙師型”教師的“五種說”
從以上“五種說”說來看,對于“雙師型”教師的涵義界定,都沒從規定性的角度定義,各個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自身實際的不同給出了綱領性的涵義界定。
教師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并在教育機構中承擔教育教學工作的人,是一種社會職業。高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很強,其從業者必須掌握貼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的教育技能,才能勝任這一職業,可見高等師范教育具有顯著的高職教育屬性。因此成熟于職教領域的“雙師型”教師也適用于高師師資建設,且高師領域“重理論、輕實踐”由來已久,從其人才的培養目標來看高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作為高師的“雙師型”教師不應是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小學教師資格證的簡單羅列,應該是在作為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的雙重實踐中,以完成中小學教育教學為切入點,不斷滲透、開發學生的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綜合實戰能力。一方面授于學生通識知識、教師教育類知識、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傳授給學生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技能知識。因此高師的“雙師型”教師,不僅是專業理論方面的行家,同時還是精通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里手,是真正的“學者型教師”,也是真正的高校、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臨床專家”。

表2 小學教學實踐的內容及完成數量
高師小學體育教育專業作為高師的一個專業,其師資隊伍建設中的“雙師型”教師的界定應從屬于前者高師的解釋。但體育教育專業有其特殊性,因而從微觀角度,體育教育專業的“雙師”又有其更顯微的內涵解釋。
體育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課堂教學活動多以直觀的運動技術實踐課程的形式呈現,偏重于操作、運動技術、身體活動的行為表現,而以知識記憶與分析的腦力思維活動相對較少,其重視“技能、技術”的傳授與學習,但又不是其全部。
高師小學體育教育專業的“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界定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應具有寬厚的通識知識、體育理論知識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卓越的運動技能技術,廣泛的運動興趣。(2)應具有良好的教學水平,扎實的教育教學功底,精通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實踐、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實踐,在教學中能理論聯系實際,解決雙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是真正的教育教學“臨床專家”。(3)熟悉小學體育工作的各個環節,了解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現狀與需求,能指導學生完成教育實習工作,表現出良好的溝通能力與協調能力。簡言之,高師小學體育教育專業視域下的“雙師型”教師,既要有高校體育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又要有小學體育教師的能力與素質。
按目前的現狀分析“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適合采用“在職間斷培訓”、“高校-小學”校校合作的模式進行。學校就近尋找條件許可的合作小學,做為師資培訓的合作實驗學校,建立牢固的校校合作體制。選擇該專業的中青年教師、小學體育教學法專職教師,讓他們定期或不定期地走出去,到合作小學進行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實踐技能訓練。
4.2.1 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培養
放下架子,端正態度,定期到基層小學、實習學校了解小學的體育教育教學工作,通過見習、實習、調研、觀摩優質體育課等形式來培養對小學體育工作的情意認知,確立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4.2.2 加強小學體育“新課標”下的相關文件、教輔教材、教師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以了解小學體育的發展趨勢與需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教師用書《體育與健康》(三個學段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教材的學習,以及小學生心理、生理健康、社會交往、健康飲食等相關知識的積累與學習。
4.2.3 參與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培養教學實踐技能
接受“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教師,每個學期要完成以下規定性內容,見表2。
4.2.4 參與小學體育教學的科學研討工作
參與實習學校的教育教學的研討工作,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教育教學問題進行“臨床指導”,以實踐經驗豐富與提升教育教學理論。實現“先行后知,知而再行”的反思性研討活動。
建立完整的師資隊伍建設機構、使“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化,考評、考核定量化,以此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康發展。如,在高校科研處成立“雙師型”教師師資建設辦公室,以各系科的學科帶頭人、專業小教法教師為成員,進行各系科師資的培養方法、量化考核制度的制定。以規范化、制度化、職稱評模優先化的運作形式促進、激勵“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康發展。
建立“高校-小學”校校聯合的合作雙贏共同體。建立牢固長期的合作機制,實現互惠雙贏。盡最大可能,增加合作學校的實踐資金投入,幫其解決教學中的學術問題、教法問題,為其開展校該課題研究、新課程開發,助其訓練運動比賽隊伍等,取得合作學校的信任與重視。使合作小學真正成為高校學生、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試驗田”,從而促進高校雙師師資建設的更大發展空間。
[1]陳強.“雙師型”教師:高等師范院校隊伍建設的新思路[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2,7(5):82-85.
[2]孫宏.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3]孫建波.“雙師型”教師研究的六個特點[J].職教論壇,2013(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