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國 滕曉菲 劉超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
隨著江蘇省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幸福感問題日益引起政府領導和研究者的重視。幸福是以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高水平的積極情緒和低水平的消極情緒為特征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幸福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標,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水平、長壽密切相關[1-2]。最近,來自運動心理學的一些研究也初步發現體育鍛煉對于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3-4]。然而,迄今為止,體育鍛煉與老年人幸福感的關系還缺乏全面的論證。基于此,該研究擬探討體育鍛煉與老年人幸福感的“劑量效應”關系,為通過體育鍛煉手段提高江蘇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以江蘇省的地理區域分為蘇北、蘇中和蘇南3個大區,在每個大區分別選取3個城市,共9個城市;在這9個城市中,每個城市選取2個區調查,共18個調查區;每個調查區選取200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共計3600名,剔除無效問卷485份,有效問卷3115份(其中男1277,女1838)。
在每個調查區、調查點選取老年人活動中心、社區老年健身點和購物中心等地方進行發放問卷,用指導語指示被試者填答問卷,被試者填寫好后當場回收。統一主試和指導語,測試前由主試介紹實施目的,打消被試者顧慮,鼓勵真實作答。

表1 人口統計變量、體育鍛煉與幸福感的回歸匯總

表2 人口統計變量因素、體育鍛煉與幸福感的回歸方差分析

表3 鍛煉持續時間與鍛煉水平對幸福感影響的主體間效應檢驗

表4 老年人體育鍛煉與幸福感關系的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圖1 幸福感在鍛煉強度、一次時間和鍛煉頻率上的差異分析結果圖
體育鍛煉情況測量使用由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修訂的體育鍛煉等級量表[5],幸福感測量使用Campbell等人編寫的幸福感指數量表,人口學特征測量采用陳愛國編制的人口統計學調查問卷[7]。
調查發現,受試老年人幸福感量表得分(X±SD)為4.85±2.18,該得分低于國內其他學者使用同樣的量表老年人測試的得分[8]。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因此,該研究調查的老年人群體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考察老年人幸福感在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江蘇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在地區、性別、年齡、學歷、工作、收入、吸煙、飲酒以及BMI(身體質量指數)等方面均不具有顯著性(P>0.05);而在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和社區活動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婚姻,P=0.019,P<0.05;健康狀況,P=0.000,P<0.001;社區活動,P=0.004,P<0.01)。具體表現為:有配偶者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無配偶者;健康狀況越好幸福感水平越高;社區活動頻率的增加,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有明顯增高的趨勢。
2.3.1 體育鍛煉與幸福感的總體效果
由于部分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幸福感具有顯著的影響,而該研究主要探討體育鍛煉對幸福感的影響。所以首先把人口統計學因素作為一個整體為第一預測變量,體育鍛煉為第二預測變量,幸福感為校標變量建立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表2所示。
方程模型一是把所有人口統計學因素為整體作為預測變量,以幸福感為校標變量進行回歸分析,R2=0.069,F=5.957,P=0.000(P<0.001)方程模型一具有極顯著性;方程模型二是控制所有人口統計學變量,把體育鍛煉作為預測變量,以幸福感為校標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R2=0.122,F=7.462,P=0.000(P<0.001)。兩次R2的變化為0.122-0.069=0.053,即排除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體育鍛煉對幸福感凈的貢獻率為5.3%。
進一步對人口統計變量、體育鍛煉量與老年人幸福感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方程模型一是把人口統計學各個因素作為預測變量,以幸福感為校標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發現整體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P=0.000,P<0.001)。方程模型二是把整體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第一預測變量,把體育鍛煉作為第二預測變量,以幸福感為校標變量進入線性回歸方程:發現體育鍛煉水平對幸福感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P=0.000,P<0.001),鍛煉水平作為預測變量的回歸系數B=-0.338(B<0),表明體育鍛煉水平與幸福感指數得分呈現負相關,而幸福感量表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也就是說幸福感水平隨著體育鍛煉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2.3.2 幸福感在鍛煉持續時間與鍛煉水平上的差異分析
參照《體育活動等級量表》的計算及等級評定方法,將老年人問卷填寫的一次鍛煉時間、鍛煉強度和鍛煉頻率計算得分并劃分為低鍛煉水平組、中等鍛煉水平組和高鍛煉水平組,將鍛煉持續時間小于1個月的為1組,1至6個月為2組,6個月以上為3組,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考察不同水平的體育鍛煉對幸福感的差異,該研究以所有人口統計學變量為協變量,以幸福感為校標變量進行3(鍛煉水平)3(鍛煉持續時間)雙因子多元協方差分析,研究結果如表3所示。
表3可見,鍛煉持續時間對幸福感的影響具有顯著主效應(P=0.009),鍛煉水平對幸福感的影響具有顯著主效應(P=0.000),而鍛煉持續時間和鍛煉水平的交互作用對幸福感影響的主效應顯著(P=0.004)。
進一步比較幸福感在鍛煉持續時間與鍛煉水平上的差異發現:隨著鍛煉持續時間的增加,中、低鍛煉水平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提高;而高鍛煉水平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先下降再升高,呈現V型曲線。
2.3.3 幸福感在鍛煉強度、一次時間、鍛煉頻率因子上的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幸福感在體育鍛煉各因子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幸福感在鍛煉強度、一次時間、鍛煉頻率上存在差異,差異水平分別為P=0.000,P=0.000,P=0.001。為了進一步探討出體育鍛煉與幸福感的關系,明確幸福感在體育鍛煉不同因子水平上的大小差異,該研究繼續對幸福感在體育鍛煉有明顯差異的因子進行了多重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
以因素水平為橫坐標,以各組所對應的幸福感量表均值為縱坐標的折線圖(見圖1)可以看出:鍛煉強度、一次鍛煉時間、鍛煉頻率所對應的幸福感量表值最低點分別為橫坐標上3、4、4區域,3對應的是中等強度,4對應的分別為一次時間31~59min和每周鍛煉3~5次,而幸福感量表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即進行中等強度且每次持續31~59min,每周3~5次的體育鍛煉更有益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1)該研究調查的江蘇省城市老年人群體幸福感水平較高。
(2)江蘇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在一些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有配偶者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無配偶者;健康狀況越好幸福感水平越高;社區活動頻率增加,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增高。
(3)體育鍛煉與幸福感存在“劑量效應”關系。具體表現為:進行中等強度且每次持續31~59min,每周3~5次、持續時間6個月以上的體育鍛煉更有益于幸福感的提升。
[1]張偉,胡仲明,李紅娟.城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4(6):71-75.
[2]滕曉菲,郭濤,顏軍,等.體育鍛煉與老年人幸福感關系述評[J].福建體育科技,2014,33(4):4-7.
[3]Yasunaga A,Yaguchi K,Tokunaga M.The effects of exercise habi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eldrly[J].Sport Science Studies,2002,47:173-178.
[4]劉超.蘇南地區城市老年人幸福感、認知功能與體育鍛煉的相關性研究[D].揚州大學,2014.
[5]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1):5-6.
[6]趙科,譚小林,文晏,等.重慶市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性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18):2513-2515.
[7]陳愛國,顏軍,殷恒嬋.體育鍛煉與老年人幸福感的關系: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135-139.
[8]王靜.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