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鋒
【摘 要】鞍山電視臺大型電視新聞故事類節目《記者說事》自開播以來得到了業內業外的一致好評。一檔電視新聞故事類節目在地方媒體的成功推出,其中各工種之間與部門之間的磨合與配合值得探討和研究。本文作者(也是節目主持人)根據自己實際參與和協作的切身體會,結合自身角色的塑造與定位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稿 語言 形象
一、文稿
當一篇文章放在面前的時候我們首先是看,接下來,你有可能會默默無語沉浸其中……因為你已經不自覺地被帶進了作者所營造的情景或意境之中流連忘返妙不可言,這不能僅僅歸結為是某些人的閱讀習慣問題。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文稿在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上會讓讀者身不由己沿著作者的意圖構想而游走。將主觀意識放置在次要的地位上,主動附著在作者的意境之中不能自持,這就是可“看”性文章所具有的賞心悅目。
我們通常用朗朗上口來形容可“讀”性文章……行文中的語境和態度簡直就是我們心中要說的話。這樣的作品激發了主觀意識的積極參與,不僅梳理了久違的思緒,更是提供了酣暢淋漓的表達,只有沖口而出方能一吐為快。“看”已經不能滿足心情的抒發。這樣的作品實現了主題共鳴的最大化,這就是可“讀”性文章能讓人感同身受。
新聞題材的文稿寫作要服務于媒體特點和需要。平面媒體采寫的文稿最終是要呈現給讀者,應該突出可看性。而廣播電視是要通過采寫稿件由播音員、主持人或出鏡記者等實現視聽傳播。也就是說,廣播電視采寫的文稿是為播音員或主持人二度創作的“讀”服務的。從事實的情況看,各大廣播電視媒體由“說”代“播”的現象大行其道。有關廣播電視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文稿的語言化問題,已經浮出水面亟待解決。受眾可以很感性地認為主持人的個性就是欄目的個性,事實上成就這份個性的背后是眾多記者、編輯等相關工作人員的集體創造,而非個體性情的肆意膨脹。這就要求無論是哪一位記者、編輯提供給主持人的稿件不僅要去文字化,更要呈現可“讀”性語言化。這不僅有利于主持人的二度創作,更有益于從內容到形式直至完成媒體導向的形、神兼備,符合欄目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記者說事》(以下簡稱《說事》)節目的文稿長期以來就是堅持這樣一種采寫和表達方式,那么《說事》該說成什么樣子才能讓受眾當回事兒呢?怎么“說”才能把“事”更有效地傳播到受眾的心里呢?
二、語言
《說事》首先是說話。說話不是播音員傳達式地播,不是師長在講堂上訓教式地講,更不是學生面對老師生硬地背詞兒。姿態不是以上至下,也不是以下至上,而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前提下的有效溝通。說者的角色和情感不是簡單地做語氣上的技術處理,要照顧和體諒受眾的接受方式與視聽習慣,包括語氣、語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考慮一些方言俚語。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性電視節目當中更應該考慮進去,因為從視聽感覺上顯得很自然很親切。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說事》節目誠摯實踐著“一”對“眾”的導向性傳播,而不是“一”對“一”的說三道四,更不是獻媚或刻意追求某種獨特。更多情況下我們的講述、分析或建議更像是朋友、親人般的關心幫助。話要說得自然、真誠才能把“事”說得更好。比如,畫外配音我們分為主述語態和輔助語態。主述語態是指講述者(主持人或記者)作為已知者的身份主觀表達事態發展,無論是節奏、調控、鋪墊等手段上,都應該由始至終地操控在主述者的主觀表達之中。這個時候的電視畫面及相關技術也是為講述者的講述服務的。而輔助語態的講述者(主持人或記者)要講究在不同的場景和環節里語言的對象性和內在語,成為電視語言綜合表達的一種工具,為整個片子的起承轉合起到作用。語態的不同是要根據內容和畫面的需要,不論是什么身份的講述者都要在“內容為王”的鐵律下表現準確的語態。
再比如,出鏡語言是有主持人與記者之分的。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代言,而出鏡記者是代言某一期的節目。作為親歷者的紀實報道,出鏡記者應該說“我看到了什么”或“我聽到了什么”,這里面“我的親身感受”就是出鏡記者最大的語言特點。而主持人的出鏡語言既可以對事件進行描述或感嘆,也可以替代觀眾質疑或解讀。因此,不論是在現場還是在演播室,主持人的出鏡語言不應該僅僅是生硬的畫面過渡,還應該表現出游離于紀實與聯想之間。這非常有利于對事件弦外之音的表達,也有利于客觀分析和豐富主題含量,更是媒體把控正確輿論導向的有效手段。
三、形象
其實,對于普通觀眾實現與電視之間交流的不是“電視機”,也不是“電視臺”,更不是抽象的“電視節目”,刻意區分誰是主持人、誰是記者也毫無意義,重要的是電視熒屏里有著一個多年來值得信任的人。電視媒體與其他媒體傳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電視可以呈現活生生個性鮮明的形象。
一檔電視節目的個性特征不僅是決策者堅持的大政方針,更是電視節目制作人員打破彼此間個性傾向的堡壘,是統一認識和協作的結果。作為主持人的本色個性是不可能與節目完全吻合的,他也是眾多協作者中的一員,也面臨該如何約束自身個性傾向,努力靠近和有效展現節目特點的問題。說到底,電視工作畢竟是一項集體勞動。每一期節目都需要很多人的參與,而每個人又都具有能動的個性因素,就好像在完成一道不合理的等式:1+1+1+……=1也就是:個性+個性+個性+……=個性。顯而易見,結果的“1”是集體塑造出來的,如果需要一個形象來代言的話,一定要具備這樣的鮮明個性,因為他承載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努力。應該說電視媒體中主持人及一切相關形象的打造都不是一人所為,往往是集眾家之力,離不開團隊中不同工種電視人的工作與支持。當然也非一日之功,這個過程的磨合與配合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真正做到“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和諧境界,實在不是一日之功啊。
不過,對于小日播的《說事》節目來講每周要有五期節目與觀眾朋友見面,這樣的制播頻率倒讓我心中好有一比:現在《說事》節目與觀眾之間就像情侶,前一年半載是談戀愛時期,更多情況下是因為新鮮感,被一些表象性的東西所吸引。等到將來每天都想看看你的時候,《說事》就得拿出結婚過日子的能耐來。因為到那個時候,才能夠進一步印證《說事》節目的個性特征能否經得起觀眾朋友們的持久考驗。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1]張頌.《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年01月;[2]梁建增.《焦點訪談——紅皮書》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3]王宇紅.《幽默與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藝術》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