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軍 徐偉川



摘要:利用吉林省1978-2012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吉林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雖然二者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是農村金融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建議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以加快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政策建議;吉林省;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24;F832.7;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2-5789-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data of 1978-2012 in Jilin,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of Jilin Province was conducted. It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 long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of Jilin province, bu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stricts the rur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it's suggested to take effective policy measures, so as to speed up constructing the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rural economy; policy measure
改革開放35年來,吉林省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都取得了長足進展。1978年吉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78 億元,2012年達到2 502.02億元,增長了65.23倍。1978年吉林省糧食產量為914.7萬t, 2012 年達到3 343.0萬t,增加2 428.3萬t,增長265%。2012年吉林省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業貸款(農林牧漁)704.80億元,是 1978 年農業貸款3.05 億元的231倍。吉林省農村金融為農村經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但還是難以滿足“三農”發展的需要,也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吉林農村存在著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1]。研究吉林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提出政策建議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1 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1.1 指標選取
選取兩組指標分別反映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通過這兩組指標研究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1.1.1 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指標
1)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發展規模是指某一地區金融資產總量與該地區財富總量的比值[2]。金融相關率(FIR)是1969年戈德史密斯首次提出一個衡量金融資產規模水平的指標。國外有學者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及不發達國家國內信貸的作用,設計了L/GDP這一指標[3],國內學者多采用這一指標進行研究,利用這一指標設計的NL/NGDP(NLG)指標,即農村貸款余額(NL)與農村GDP(NGDP)的比率反映農村金融發展規模。
2)金融發展效率指標。金融發展效率反映的是金融服務機構在金融市場上作為中介,循環資金的能力。一般來說,該指標越高,說明金融機構有效配置資金,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能力越強。王志強等[4]用儲蓄與貸款的比值來反映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借鑒這一指標,使用農村儲蓄存款余額(ND)與貸款余額(NL)的比值來衡量吉林省農村金融的發展效率[5],記為NDL。
1.1.2 吉林省農村經濟增長指標 對經濟增長的衡量一般都用GDP指標,為了避免人口因素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使用吉林省農村人均GDP(NPGDP)指標。
1.2 數據來源及獲取途徑
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吉林年鑒》、《吉林統計年鑒》。2010-2012年農業貸款余額由于統計口徑改變,統計涉農貸款而不再統計農業貸款,為保持數據的一致性,用中國人民銀行長春市中心支行統計的吉林省同年的涉農貸款中的農林牧漁貸款余額代替。其中農村GDP為吉林省農林牧漁產值與吉林省鄉鎮企業總產值之和。選取了1978-2012年的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其中,2003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統計數據中包含民營經濟,與其他年份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在實證分析中剔除。各指標具體數據見表1。
2 實證分析
實證分析法是利用EVIEWS5.0軟件做多變量自回歸分析。
2.1 單位根檢驗
對時間序列分析必須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驗證其平穩性,因為利用非平穩的數據做實證分析,容易產生“偽回歸”現象[6],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一般來說,對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可以通過差分的方法消除單位根,從而得到平穩的數據。采用常用的ADF檢驗法,對數據做單位根檢驗,并使用AIC準則來確定計量模型所要采用的滯后階數。同時,將按照常用的做法,依據水平變量和一階差分變量的趨勢圖(圖1-圖3)選擇合適的ADF檢驗模式。
由水平變量和一階差分變量的趨勢圖可見,變量lnNLG和變量lnNDL呈非線性趨勢變化,做ADF檢驗時選擇包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的檢驗模式;變量lnNPGDP呈線性趨勢變化,做ADF檢驗時選擇只包含截距項的檢驗模式。ADF檢驗結果見表2。
lnNLG、lnNDL和lnNPGDP變量的統計值大于臨界值,這表明這3個變量均含有單位根,即為不平穩序列,而他們的一階差分序列ΔlnNLG、ΔlnNDL和ΔlnNPGDP的統計值小于臨界值,說明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含有單位根的零假設,這3個變量都是一階可積時間序列。
2.2 Johansen協整檢驗
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建立過程中,變量之間協整關系的檢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當從變量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出發選擇模型的變量時,更具有優良的統計性質和牢固的數據基礎。
單位根檢驗表明lnNLG、lnNDL和lnNPGDP這3個變量全部都是一階可積的非平穩序列。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平穩的線性組合,使用常用的Johansen檢驗法對這3個數據做協整檢驗。
Johansen協整檢驗法以VAR為基礎,因此,在檢驗前需要事先確定VAR模型的結構。在分析了3個變量的特征的基礎上,選擇只包含截距項、無趨勢項的VAR模型結構,并構建3個滯后階數的VAR模型,根據結果確定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表3)。
5個統計量中均認為滯后期為1的VAR模型是最優的,因此應該建立VAR(1)模型。并且AR根圖(圖4)顯示的結果也表明,該VAR模型是穩定的。
對上述3個數據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4。
檢驗結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lnNLG、lnNDL和lnNPGDP 3個時間序列數據,存在惟一1個協整關系。結果見表5。
從檢驗結果來看,吉林省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其表達式為:lnNPGDP=0.512 075+7.06 0031lnNDL+2.273 925 lnNLG+εt。
2.3 Granger因果檢驗
在對統計數據做實證分析時,如果一個變量受到其它變量的滯后影響,稱之為具有關系。
將對上述3個變量做Granger因果檢驗,以進一步完善實證分析的結果。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見表6。
檢驗結果表明,lnNLG和lnNDL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lnNPGDP則分別是lnNLG和lnNDL的Granger原因,說明吉林省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有著顯著影響。相反,lnNLG和lnND都不是lnNPGDP的Granger原因,說明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證明了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滯后于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
3 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證明了吉林省存在農村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金融抑制”情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不到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完善,功能弱化,沒有形成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的金融產品和技術支持平臺,金融支農作用不大;農村金融機構存在脫農傾向,縣域資金外流情況較為嚴重;吉林農村信用環境較差[7],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欠佳。這都嚴重影響著吉林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村金融發展,以加快吉林的新農村建設步伐。具體政策措施如下:
3.1 放開農村金融市場,促進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建立
1)加快農村信用社的商業化改革。農村信用社已經失去了信用合作的意義,應當全面商業化。目前由縣級法人社發起設立并已經掛牌的11家農村商業銀行支農作用顯著,應進一步推進。
2)積極支持吉林省農發行發展商業銀行業務,以此促進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的形成。積極推動村鎮銀行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的建立。
3)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使民間借貸合法化,成為競爭性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有益補充。
3.2 加快金融產品和技術支持的創新,保證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效率逐步提高
1)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民的需求,創新存款的種類,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效率;開發和利用全省、全國的支付結算平臺,保證農村支付結算安全、方便、快捷。創新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產品種類,不斷擴大涉農貸款規模,滿足農村資金的需求。
2)培養既懂得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又掌握金融知識的高水平信貸人員,使其管理貸款的同時,對農村或農戶的生產經營進行指導,從而促進農戶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3 制定引導資金流向的優惠政策,完善資金回流機制
盡快建立各級政府財政和稅收支持體系,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資金用于農村貸款達到規定比例,財政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和稅收減免,以此解決由于資本逐利性帶來的越來越大的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差,以及郵政儲蓄“抽水機”的問題[8]。
3.4 完善各種相關措施,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1)制定相關的法制法規,加大法制的宣傳力度,提高認識,減少逃廢銀行債務的發生。
2)加強農村征信體系的建設,尤其是要加強“信用鎮、信用鄉、信用村”的建設,增強農村誠信意識;完善農村擔保體系,提高農村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保證貸款債權的安全。
3)積極推進農村政策性保險業務,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以此保證農村在大災之后的生產能力。
參考文獻:
[1] 孫保營.農村金融在支農服務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6):63-65.
[2] 焦 兵.東、西部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7(1):70-72.
[3] PHILIP A,PANICOS O. DEMETRIADES K B,et 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stock markers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1(1):54-66.
[4] 王志強,孫 剛.中國金融發展規模、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5] 侯 倩.吉林省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6] 張玉玲,楊 曉.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實證研究——以新疆為例[J].經濟研究,2011(4):107-110.
[7] 滕立威.吉林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研究[J].經濟視角,2013(9):70-73.
[8] 周穎輝、彭建剛.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核心競爭力[J].軟科學,2010(9):57-62.
(責任編輯 陳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