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造力是當代大學生急需培養的一種能力,要根據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特征,從環境,動機培養,教師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逐漸改善與增強,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大學生能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完善自身,對社會有所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創造性人格;培養途徑
皮亞杰曾經說過,“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造新事物能力的人,他不是簡單的重復別人做過的事,而是具有創造性,善于發明的發現者”。正如石器時代不是因為石頭用光才結束,我們的社會正是因為不斷有擁有創造性的人出現才在不斷進步,人們也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一事實,創造性人才顯然已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而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是否在我們的教育下真的具備了創造性人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
1 創造性與創造性人格
一般認為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稱為創造力。新奇獨特意味著能別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有社會價值意味著創造的結果或產品具有實用價值或學術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等。[1]林崇德指出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人格特征影響一個人的認知,動機,態度等方面,許多研究都證明人格特征與創造性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系。
2 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特征
對于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特征的篩選以及調查大多應用的都是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量表(16PF),部分也使用NEO人格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等。[2]有結果表明,十六種人格因素中樂群性、聰慧性、恃強性、興奮性、敢為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實驗性、獨立性等10項人格因素與人的創造性顯著相關。其中,樂群性、興奮性、世故性與創造性呈負相關,聰慧性、恃強性、敢為性、敏感性、幻想性、實驗性、獨立性與創造性呈正相關。由此可以推論,高創造性人格通常表現出緘默孤獨,富有才識,好強固執,冒險敢為,敏感且感情用事等特征。[3]更有研究將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結構建立了四因素模型,包括“想象力”、“堅持性”、“洞察力”、“探索性”。調查統計得出了以下結論:
1.創造性在男女性別上并沒有顯著差異,這和我們認為通常情況下男生更具有創造力的一般認識并不相同.。
2.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有所不同,藝體類專業學生普遍得分較高。
3.不同年級在創造性上無顯著差異,但在不同維度上得分不同,如堅持性,洞察力。
4.學生家庭位于城市或者鄉村對創造性無顯著影響,但洞察力存在顯著差異。
3 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特征的培養
3.1 營造良好環境
[4]當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十六大報告指出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都使全社會形成了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高校連續擴大招生,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育觀念的改革,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成為了熱點。全社會營造出推崇創造的社會環境,人們在工作生活中耳濡目染,逐漸熏陶必然會擁有創新意識。這種環境當然也要包括學校環境。學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工作的主要場所,創新開放的校園環境和微觀文化主導了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3.2 激發學生創造動機
動機產生需要,創造動機推動創造活動的產生。[5]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獲得滿足,得到認可與獎賞,滿足其外部動機。相對應的,內部動機可以通過課堂教育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自己有進行發明創造的需要。二者結合,但更要把內部動機的激發看做重點,使創造性有長久的發展。
3.3 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6]作為教育學概念的課外活動,是指學校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在不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限制的條件下利用課余時間和空間在學生中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課外活動相比于課內活動而言更不受限制,貼近生活,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走近社會。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場地相對來說都比較拘束,且內容固定,而課外活動卻種類豐富,多種多樣,如學術報告,社會實踐,小組討論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參加。
3.4 提高教師素質,建設創造型教師團隊
[7]創造型教師是指善于吸收并積極應用最新教育科學成果,有獨到見解,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的教師。一名優秀的老師不僅應具備全面的專業知識,良好的課堂協調組織能力,更應具備創新精神,民主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一起探討鉆研。[8]且多媒體等高科技的教學技術應用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也有積極作用,教師應在教學中合理安排,使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應用網絡多媒體進行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主權。
3.5 消除偏見
在實際教學中,某些學生可能會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孤僻沉默,老師通常都不會喜歡這一類學生。但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這一類學生很有可能就會是高創造力者。老師不應僅憑個人喜好偏見來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更要對這一類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懷和照顧,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愛好,高創造的方向。正如我們許多所熟知的藝術家,科學家一樣,他們常在同齡的兒童中表現出不符合年齡的孤僻與好奇,甚至在大學生活中也表現出不適應的現象。即使這部分同學并不具有高創造力,作為教師也應多加關心,積極引導。
馬斯洛說過,“重要的問題不是‘什么培養了創造力?,而是究竟為什么不是每個人都有創造力?人類的潛力在哪丟失了?如何受挫了?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問題可能不是‘為什么人們有創造力?而是‘為什么人們沒有創造力,沒有創新意識?”。在急需創新人才的今天,大學生是人才后備軍,校園是人才培養地,大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就要從現在開始培養。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教育·創造性學習[J].中國教育學刊,2000,(1).
[2] 李佼佼.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的調查研究[J].教學研究,2010,(33).
[3] 宋慧俐.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結構的探討及其評定量表的編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張永寧,杜金亮.創造性人格培養機制探析[N].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
[5]賈黎齋.大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途徑探析[N].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0).
[6]李莉.大學生課外活動對創造性人格發展的作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
[7] 唐磊,王恩娟.論大學生創造性人格及其培養[N].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74).
[8] 王玉萍.大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基于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證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1).
作者簡介
顏可佳,年齡:19,女,漢,本科,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