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黃可欣?趙海云?王穎
摘 要:交互設計作為一種新媒體形態(tài),必然要突出藝術的可視性本質,將新的藝術思想與理念融匯到作品當中,以此去吸引和影響用戶。
關鍵詞:交互設計;選題研究
本課題由2015年北京市本科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經費資助。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媒體藝術的逐漸發(fā)展而漸漸進入公眾的新媒體,和便利的溝通渠道、多種多樣的交流形式和傳統傳播方式無可比擬的滲透力成為當今社會的傳播利器,而它改變的不僅僅是傳播方式,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交互設計則是在新媒體特性下,產生出的不同于傳統媒體設計的互動設計形式,是定義、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領域。交互設計在于定義人造物的行為方式相關的界面,比如瀏覽軟件時,常見的點擊切換、頁面滾動條、點擊變色。每一種設計都要經過多次探究和用戶調研,最大程度給用戶帶來愉悅的使用體驗,使用戶能簡單、快讀、有效的完成網站瀏覽和使用。
我們以“志愿”為課題,延展出“志愿有我”這個項目。作為中介在軟件中公布志愿組織發(fā)布的志愿活動,為志愿組織和志愿者牽線,致力于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信息。我們按照前人分享的流程一步一步開始,確定選題、市場調研目標用戶調研分析、競品分析,到制作需求文檔、產品架構設計、產品原型設計、界面UI設計,我們都親歷親為,力求做到原創(chuàng)性的最大化。一步步推進,最終走向我們想象中的設計,讓用戶有最好的體驗,沒有捷徑可走。
多媒體在選題時需要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但也不要使徒滿足所有用戶。人類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問題,那么人類自然會產生‘減少甚至消除這個差距的愿望。需求的本質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設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就是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導師在上課中提到的,此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做用戶研究的目標是堅決杜絕‘經組織研究決定用戶需求是一個……這類的事情發(fā)生,要實實在在把用戶當做需求之源。用戶樣本少,會出現以偏概全的問題,此時需要用增量的方式做訪談。用戶過于強勢,把我們往溝里帶,要記住訪談目的;我們過于強勢,會把用戶往溝里帶,要管住自己的嘴。定量的說,訪談要確定優(yōu)先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那么在交互設計中怎么創(chuàng)造好的用戶體驗?首先,不要讓用戶選擇,對于某一功能,首先要考慮清楚設計的目標是什么。是想讓用戶前進還是返回,確認還是取消。當確定這一流程的理想化走向時,就把產品本身或用戶所期待的那一個方向重點剝離了出來,作為備用或和意愿有所違背的盡量隱藏或弱化。在不造成麻煩的前提下,解決任何一個小的麻煩,都是一種提升。想要解決一個用戶的需求,一是從新角度完全創(chuàng)造新的流程和做法,二十對原有的模式進行優(yōu)化,無論哪一種都應該明白對原始模式的任何一點點提升只要不造成新麻煩都是可取的。盡可能的將面向用戶的流程精簡,采取相對繁瑣的技術或隱性流程來替代設計。最初的產品設計時候,總是會把總流程給梳理出來,而這些流程往往是混雜了用戶流程和產品自身流程——換言之,有很多東西用戶是不需要知道的。為了面向用戶的一側更加簡潔和可靠,更多的技術細節(jié)和流程都可以隱性地完成,這是劃算的。快速上線、模式驗證、可用性測試十分重要,不要立即花費大量的時間做開發(fā)與設計,而應該落腳到產品的根本。設計者本身往往不是典型用戶,不要對自己的認知過分認同,也不能立即對別人的意見提出反對。最初我們在做志愿服務類產品時候并沒想到會有人無償做志愿活動,但實際上,志愿組織會發(fā)起,會有固定成員;學校社團也會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而參加。在交互設計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某些位置設計會牽扯復雜場景,需要考慮較多,這些設計點往往是最容易起爭議的,我們需要用一種共同建立文檔形式,把所有要考慮的場景和因素都一一羅列并討論篩選,在基礎上模擬用戶可能產生的行為路徑,接著沿著行為路徑尋找體驗好壞。用戶體驗交互設計,就像收拾房間,很容易清理出垃圾,但總不會清干凈,要可視化思考,最后的一點灰塵就隨他而去。
界面設計也是要考慮的問題。交互設計作為一種新媒體形態(tài),必然要突出藝術的可視性本質,將新的藝術思想與理念融匯到作品當中,以此去吸引和影響用戶。界面使讀者打開交互作品時最先接觸到的層面,通過可視化界面上設計者運用的前衛(wèi)化的藝術符號,虛擬化的空間結構營造跳躍式的視覺效果,可以引起用戶美好的情感溝通,使得其對設計者通過作品所傳達的信息產生共鳴。界面設計的宗旨促進信息的傳遞以滿足用戶需求。當進行界面設計時,關鍵在于界面本身能否有效支撐交互,界面上的組件是為交互行為服務的,它可以很美,很抽象很藝術化,但不能以任何理由破壞作品的交互功能和作用。
綜上所述,淺談了一些我們經過實例設計后總結出的經驗,一次產品設計收獲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應該如何提升,感受自己價值的成長值在哪,為提升自己的價值而努力。
作者簡介
張茜(1994—),女,北京人,畢業(yè)院校:北京印刷學院在讀,專業(y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