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文
我國人事檔案工作經歷了長久的發展。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建立了我國人事檔案管理較為成熟的模式,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也真正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產生和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調整,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變得富有彈性,人口流動也隨之大量出現,打破了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員流動的禁錮,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受到了各方面的巨大挑戰。伴隨著市場經濟下各類人才頻繁和大量的流動,數量眾多的“人”由“單位人”成為了 “社會人”。記錄著人們成長印跡的人事檔案,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計劃經濟時代,一直被視為神秘而嚴肅的事物,讓所有社會成員感到神秘和敬畏。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新世紀,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在整個社會流動人員的生活中的利用價值正在不斷削弱,并被相當一部分人看作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身外之物。許多人對自己的人事檔案釆取漠然的態度,認為人事檔案與自己的關系不大也不密切,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乃至生活上,需要利用到檔案的地方蓼寥無幾。于是,我國各類人員頻繁流動過程中,便出現了大量“棄檔”、“死檔”現象,并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中國經濟周刊》第43期報道指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及各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級人才流動中心代為管理保存的三四百萬份人事檔案中,至少有60多萬份與檔案所有人失去聯系”。棄檔現象的不斷出現不僅使得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困難加大,同時對流動人員自身的生活、工作的困難以及用人單位和社會的負擔。不合時宜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制度不僅嚴重制約了我國各類人才大規模合理流動,也阻礙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在我目前社會經濟形勢下,流動人員中“棄檔族”群體的大量出現,由此引起了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了解決流動人員棄檔現象,更好的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們對流動人員中“棄檔族”群體的充分關注,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對我國流動人員人事管理的影響,根據我國特有的國情來提出傳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建議。
本文希望通過對“棄檔族”這一特殊群體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我國傳統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探討,從而實現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有序和有效管理,提髙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利用率,降低人員流動過程中出現的檔案棄置現象發生的頻率,并減少由于“人事檔案棄置”所引發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各種實際問題,更好地為我國社會、經濟等方面持續繁榮發展服務。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和專家就開始關注人事檔案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檔案學者和專家主要集中研究傳統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反映在相關論文和文章中,如王法雄教授的《人事檔案管理概論》、鄧紹興教授的《人事檔案學》和《人事檔案教程》、朱玉媛教授的《現代人事檔案管理》等等,當然在一些檔案學出版書刊中也有關于人事檔案的研究:潘玉明和楊曉紅主編的《專門檔案》(遼寧大學出版社)、朱玉緩編著的《檔案學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中也有關于人事檔案管理的闡述。但以“棄檔族”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研究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切入點的研究成果。
目前來看還比較少,這一研究視角主要是從2001年開始的。本世紀初,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進一步深化社會改革,人員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且數量巨大。由此“棄檔族”這一群體也才開始產生并迅速演變為一種相對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2002年前后,各類人員在流動過程中“棄置檔案”這一特殊問題開始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關注,霍紅梅、盧素瑕教授的(發表于《山西檔案》2003年1期)一文首次提出了 “棄檔”現象和”棄檔族”的概念,認為“棄檔族”就是把屬于自身的人事檔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再不理採的群體,并對流動人員“棄檔”的原因給出了看法⑴。隨后,武漢大學的譚必勇的《從“棄檔”現象看我國人事檔案制度改革》(《北京檔案》2003年第3期)一文提出了自己對“棄檔族”和“棄檔”現象原因的分析并對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制度改革的些建議;同時,其他?搜學者專家也對“棄檔族”這一社會群體進行了研究分。
近幾年來,特別是2006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流動人口數量呈現持續增長狀態,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3億人。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中出現的“棄檔”現象越來越嚴重,專家和學者也越來越重視對流動人員“棄檔”這個社會問題的研究,并對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和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不少的看法和建議,如盧海燕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工作與傳統人事檔案工作之比較》、李桂東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現狀及思考》、王歡的《電子檔案:解決大學生棄檔現象的有效途徑》、董和星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現狀及改革措施》等文章。這些檔案學方面的文章主要從五個方面研究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一是對流動人員和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定義、特點以及管理內容的研究;二是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和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三是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原則、法規以及體制的研究;四是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保管和利用價值方面的研究;五是對流動人員中“棄檔族”的主體研究。學者和專家的研究成果有些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取得了諸多的成就。文獻分析法。通過廣泛查閱有關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圖書、期刊,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理論與實踐,對搜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針對現有的不足進行創新性的研究。
詳細查閱國內關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等方面的書籍、文獻,特別是人員流動過程中出現檔案“棄置”的有關文章,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的“棄置”,對我國的人事檔案管理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選擇其中比較好的觀點,且符合我國當前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國情的做法,來改革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流動人員檔案的相關資料和有關網站,通過歸納演繹法對掌握的資料進行綜合、論證。
于流動人員的定義,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人事部聯合印發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暫行規定》(1996年12月)就在第一章的第二條對這一特定對象做了詳細且比較清晰地劃分:“被機關、企事業單位辭退或者個人辭職的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與用人單位勞動合同失效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日常管理人員;高校畢業沒有找到工作的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以及沒有檔案接收單位的畢業生;出國留學人員;外資企業、三資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非國有企業所聘用的技術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外資企業駐中國代表機構的雇員,其它流動人員。”⑴規定詳細羅列了流動人員的范圍。
潭必勇先生在其文章中對流動人員的定義是:流動人員是指所在用人單位無權利保管其檔案或者是沒有人事檔案保存權限單位的個人,其主要包括:被國有單位解聘的待崗人員、非國有單位職員、自費出國人員、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以及長期移民者等。與這兩個概念大相徑庭的是,廣州市實施的《廣州市流動人員管理規定》中稱,那些沒有廣州市戶籍的,但在廣州市區域內居住的人員,其中按照廣東省相關規定招聘的高技術人員實行《廣東省居住證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獲得廣東省某市戶籍的,不適用其管理規定。流動人口規定主要是以戶籍為依據,將非廣州本地戶籍卻又在廣州工作、活和較長吋間探親的人員統稱為流動人員,這其中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流動人員和大量的流動人口。這里的“流動人員”定義與“流動人口”定義內涵基本一致。雖有進步意義,卻使傳統的“流動人口”與“流動人員”的概念界限更加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