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焰
摘 要:在單片機教學中存在著兩大難題,一是硬件系統的組成、原理的理解,另一是程序的編寫。在教學中為了突破難點,通過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制作了可視化教學資源,試圖以動畫等形式展示知識點和編程思路。通過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可視化教學和“讀、做、套、改、編”五步教學法,使學生能理解原理、能編寫程序。
關鍵詞:單片機;編程;教學方法;可視化教學
《單片機應用技術》是機電類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學生難學、老師難教的課程。針對高職學生、以“電子時鐘”項目為例來探討教學中的方法使用和教學效果。
目前多數學校的《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已采用理實一體的項目式教學,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也要制作出產品。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前期學習過一些專業課程和實踐操作,為本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高職學生的理論知識相對薄弱,且掌握不夠牢固、易遺忘,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注意力易分散,針對這樣的情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一、以動畫等可視化的形象解釋原理、程序運作,促進理解,二、反復強化訓練,鞏固編程技巧。
首先,來說說可視化教學。
人們通過視覺接收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大約占總信息量的70%~80%,人們常說“一圖勝千字”,圖形是最直觀的語言,易讀、易懂、易記而且記憶長久,在教學中可以用可視化的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單片機教學的可視化分為“知識可視化”與“思維可視化”。《單片機應用》課程中硬件系統的組成、原理不易理解,可以使用系統原理圖等來制作動畫,比如,定時器的邏輯電路結構圖中GATE位的賦值決定了開關控制信號的來源(在邏輯電路圖中動態給出開關控制信號通過各門電路的計算過程)、C/的賦值決定了雙聯開關的接通方向(開關旋轉、接通內部振蕩器電路或外部引腳)、M1M2的賦值決定了計數的容量(給出容量位數示意圖),綜合在一起決定了定時/計數器工作狀態的設置。通過TMOD設置過程的可視化,讓學生加深印象,理解設置方法。教學中思維可視化則體現在綜合應用和程序編寫上。程序的運行無論是用實際電路還是仿真軟件,只能看到最終的結果,中間的運行過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編程時由于領悟不夠,經常不是丟三落四就是干脆寫錯,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程序編寫流程并記住關鍵的語句,經過長期的教學探索,發現使用動畫這種形式,能起到很好的助理解、助記憶的效果。比如,定時器的使用必須由方式設置、開啟、賦初值、查詢(含溢出標志處理)/中斷幾方面才能完成,通過動畫,理解定時器使用的完整過程。另外,可以采用可視的交互式動畫形式精講程序,讓眼睛“看到”程序指揮器件運作和運算過程,跟隨程序的運行來理解程序。
然后,來看看五步強化教學法。
學習過程序編寫的人都知道,程序編寫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職業學校的學生更做不到“無中生有”,所以根據高職學生的“慢熱、理解淺、易遺忘”特點總結出使用“讀、做、套、改、編”五個步驟,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支架,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更高的水平,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第一步:讀——就是讀透典型程序
老師提供交互式解釋程序的動畫,或制作成微課,供學生課前預習或上課時使用。通過動畫分析、理解程序的運行和達到的功能。例如“電子時鐘”項目中,使用查詢方式實現定時器的使用,對應的語句有“TMOD=0X01;”(使用T0方式1)、“TR0=1;”(開啟)、“TH0=0X3c; TL0=0Xb0;”(機器主頻為12MHz時的初值)、“while(!TF0);”(查詢方式)、“TF0=0; ”(查詢方式下清除標志位)五段,學生通過看到定時器設置、開啟時器件的動作,知道:設置了合適的C/位,才能讓雙聯開關接內部振蕩器來定時;設置了合適的門控位并讓TR0=1,電路的開關才能閉合,計數波才能進入計數器;設置了合適的工作方式才能有合適的容器裝數據。因定時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初值,時間到,容器會因裝滿而溢出,通過動畫解釋為何要重裝初值,如何裝;溢出要如何才能被發現;進入下一次的定時前,為何要去除標志位。使用動畫還能清楚地解釋諸如多重循環嵌套、數據如何交給數碼管去顯示等等。
第二步:做——看到實際效果
在理實一體教學中,學生使用實訓設備,組裝硬件,進行軟件調試,生成產品。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增長興趣、增強自信。
第三步:套——依葫蘆畫瓢,強化理解程序
提出一個改動不大的新任務,通過依葫蘆畫瓢的操作,加深、強化對典型程序的理解。比如把電子時鐘改成日歷(為降低難度,假設每月均為30天)。
第四步:改——加大變化幅度
比如,編寫一個包裝生產線的計數程序,要求能顯示出產品已裝箱的箱數和在裝箱內的產品個數。
第五步:編——進一步大變化幅度
比如,制作一個精確到0.01秒的電子秒表,并用一個按鍵來控制秒表的開啟、停止和清零。這必然要進行初值的重新計算、循環關系的重新確立、數碼管顯示數字位置的調整,以及按鍵的使用。
在以上的五步中,需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操作內容,由簡到難,循序漸進,通過螺旋式上升的編程訓練,讓學生反復使用時鐘程序的框架,通過多次改動,邊改邊做,徹底理解程序、掌握編寫技巧。
在《單片機應用》教學中采用可視化教學后,將看不見摸不著工作原理、器件動作、軟件流程變成可見的畫面,將程序的運行由虛變實,脫離空洞的說教;采用五步強化編程訓練,編制多重子任務,通過讀、做、套、改、編,使學生掌握程序編寫;采用信息化教學,使用交互式資源,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突破難點,倡導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一系列教學手段的使用,基本上能突破教學上兩大難點,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慧臣.知識可視化視覺表征的理論建構與教學應用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90.
[2]毛昕 黃英 那履弘.教學中的思維可視化技術[J] 《工程圖學學報》 2009年03期:173-178
[3]張雅軍.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 [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