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且從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方式中來發現得出問題,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素養,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去,在網絡生活化視野下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和對策,提出新型的教育方式從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資金支持: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思政專項項目《“微媒體”時代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GSZ-C04)
迅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將人們帶入了全新的“微時代”,從微博、微信到微電影、微博客、微話題等很多形式的微事物滿足了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需要,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將細節信息重整。這類微媒體呈現出以短小精悍和豐富多樣的表達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微時代”對人們的生活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思政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新型的教育方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創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傳播學原理和思想宣傳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知識,掌握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制作、傳播和控制網絡信息,引導網民(或受眾)在全面客觀地接觸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表現,它具有不同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計算機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式[1]。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網絡的優勢拓寬了教育的渠道,豐富了教育的內容,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最大化。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和廣泛,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平臺,更有利于滿足學生的需求。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相互之間地位平等,不具有上級和下級的層級性關系,此外他們更具有親和力,從而具有更好的教學效果[2]。
“微時代”中信息傳播的開放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微時代”媒體的靈活性和快捷性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微時代”中信息傳播的多邊和平等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信任度增強;“微時代”中信息傳播的互動性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微時代”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2 在“微時代”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亦然。當我們關注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機遇中發展時,隨之而來的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
第一,信息傳播更加自由平等,加大了輿論引導的難度。
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成熟度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上都存在諸多不足,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未定型時期,很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左右。網絡信息簡潔、快速、即時、開放等特性使得人們更樂于使用其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這也導致了網絡平臺上充斥著的各種未經思索、不負責任的言論和觀點,由于其新奇性更容易暴露在大學生面前,這些網絡信息嚴重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阻礙著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導致大學生形成價值選擇分化、道德失范、價值觀迷失等現象[3]。而主流意識形態因為其傳播途徑的單一性、傳播方式的呆板性、傳播內容的枯燥性很難對大學生群體發揮思想引領作用。
第二,傳統教育中教育者主導的地位和教育作用受到挑戰。
“微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育過程的順序,大學生習慣于網上平等的和他人溝通,加上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信息量與具有海量信息的網絡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使得受教育者不再完全的聽信于教育者的說教,他們更習慣于利用網絡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到挑戰。
第三,如何獲得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需求的,與教育環境相吻合的,易于教育者掌握和操作的教育方法是“微媒體”出現對教育方法提出的挑戰。
3 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的思考
第一,綜合管理方面,加大校園網輿情管理力度,提高引導水平,做好網上輿論引導隊伍建設。將學生骨干納入到高校網絡輿論隊伍建設中,是開展學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高校網絡輿論控制全面覆蓋的前提。
第二,內容及組織形式方面,為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將活動延伸到網絡世界。
第三,媒體素養方面,要定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進行適當的媒體素養教育,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
第四,教育方式方面,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結合當前的實際提出在“微媒體”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線下引導,線上滲透” 的教育方式。
4 總結
總之,“微時代”為教育者提供了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和機會,提高了教育者工作的效率。但是通過網絡溝通進行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根據“9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加強網上教育的同時,應發揮傳統教育方式的優勢,兩者互為補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學過程中信息狀態的更新能很直觀的反應學生的思想、心理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第一時間掌握學生變化,除了進行正確的網上引導之外,發現問題及時采用線下面對面交流方式進行溝通,兩者互相促進結合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03).
[2]何碧如. 微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85-87).
[3]李莉. 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左晨琳(1988-),女,助教,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就職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