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玲
摘要:現階段在我國的教學領域,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和深化,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遵循和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規律,找到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優化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只注重字詞讀寫和課文背誦,忽略文章主題內容把握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能會因為過分強調字詞的讀音和拼寫,忽略了學生對文章主題內容的把握。同時,有些學生對于語文的認識有誤,他們認為語文知識只要死記硬背,自然而然就能被理解,并沒有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思考理解文章,體會作者思想情感,以至于閱讀水平停滯不前,甚至于退步。
(二)完全按照課本內容教學,忽視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生總是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興趣和關注點。如果教師完全按照課本內容教學,將教學目光局限于課本,墨守成規,機械地以課本教學,而沒有給學生進行一定的拓展,那么課堂就會枯燥乏味,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缺乏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
要進行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保證科學有效,現階段,有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制訂時,對于教科書的內容研究得不夠深入,只是按照教學參考書中的內容進行制訂。這樣教師對教科書內容的掌握可能存在偏差,教學效果自然會大大降低。另外,有些教師只考慮怎樣教,不從學生的角度去研究教科書,導致制定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分離。例如,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小組進行討論,小學生似乎非常熱情,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已經遠離討論的主題,這是因為教師閱讀教學的目標設定不夠明確。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缺乏明確有效的教學目標,就會很容易失去教學方向,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閱讀教學被動化趨勢較強
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受多個考試的影響,因此整個教學過程的功利性、應試性比較強。小學生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被動性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根本無法體現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講授課本的過程中經常性地向學生提問,這種教學方法過于注重“教”,小學生無法對文章進行理解及作者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將課堂的時間大部分用在解釋以及提問上,那么小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就會很少,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也就更少了。比如,教師在講解《寓言二則》這篇文章時,會在上課的時候就告訴學生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但是有的小學生可能通過其他渠道已經了解了這兩則故事,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巧妙地設置問題,由學生去進行獨立的思考,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體會語境,注重文章內容理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將目光僅僅限于字詞的拼音和拼寫。不可否認,字詞的拼音和拼寫是促進小學語文閱讀積累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過度注重字詞的拼音和拼寫容易使學生單純地從字詞片面理解文章。而這里提到的體會語境和注重文章內容理解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具體方法為:(l)向學生介紹作者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加深他們對作者的認識,使他們感受作者寫作時的心境。(2)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有助于學生體會文中不同人物情感,引發共鳴。這樣能增強學生語感,更能使他們站在作者角度,體會其思想情感,理解文章。
(二)課堂教學與課后引導閱讀相結合
筆者所說的課堂教學與課后引導閱讀相結合是指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學習閱讀的同時,還鼓勵學生進行課后閱讀,幫助他們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課堂閱讀和課后引導閱讀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課堂閱讀可結合課本內容,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體會語境,理解課文;也可教授學生適當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讓他們更有效率地閱讀。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盡量從學生角度出發,制定教學目標與計劃。另一方面,課后引導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從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運用工具書,希望培養他們的閱讀意識,開拓視野,豐富精神世界,并能夠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章。筆者在教學中,會每兩周會在班級舉辦一個讀書分享會。讀書分享會涉及的活動有很多,如推薦大家心中的好書,提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分享在閱讀中遇到的好詞好句,分享讀后感。從筆者的實踐結果不難看出:讀書分享會的舉辦大大提升了學生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讓他們從閱讀中認識自我,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
筆者認為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分組合作討論。以往傳統課堂中,教師向學生輸出知識,學生卻不一定能快速吸收消化老師所講的內容。雖然學生與老師之間課堂上有交流,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探究不足。而筆者所說的分組合作討論,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拋出與文章中心思想相關的問題,再鼓勵引導學生分組分析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探究學習的習慣。同時,教師可采用一些獎勵措施,激勵學生探究思考。再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視頻和音頻較易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選用合適的音樂作為學生朗讀課文時的背景,這樣不僅可以渲染氣氛、增加感染力,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文章情感;也可在介紹作者或者寫作背景時,播放相關的視頻。
三、結語
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學生的自我閱讀,都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積累。閱讀于每個人而言,有著開拓視野、凈化心靈的作用。作為教師,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和培養閱讀習慣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把握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帶領他們體會文本語境,注重課堂閱讀和課后閱讀的有機結合,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幫助他們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升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從而提升語文綜合素質。以上說述,是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想法和建議,希望能給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帶來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王蘭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5(06):158-159.
[2]張志軍,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育,2015(3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