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全
摘要:在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大多只是簡單的“講與聽“的關系,并沒有過多的交流與改變,這對于學生的高效學習是起不到幫助的。作為初中地理教師,要加強課堂上的提問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課堂精力,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一定的疑問和思考,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課堂效率的目的。課堂提問并不是簡單的提問,需要教師有計劃、有規律的選擇時機,不斷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關鍵詞:初中地理 課堂提問 課堂精力 學習重點 加強思考
地理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新接觸到的學科,有些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對地理抱有著一定的新鮮感,學習上有一些動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學生對地理的熱情消磨殆盡,初中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也開始大打折扣。教師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初中地理課堂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得到進一步激發。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課堂提問進行一番研究,希望能為廣大教師與學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集中學生課堂精力
由于學生對地理的知識并不是特別了解,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很快的進入課堂,甚至會出現在地理課堂上長時間走神的情況。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時刻注意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出現消極的學習狀況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提問來在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使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得到有效集中。同時,一些有趣的課堂提問還能激發學生的地理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進入學習狀態,課堂精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集中。
例如,在教授“地球的運動”這部分內容時,在講課前,我問了學生兩個問題:“為什么我們會經歷白天與黑夜?”、“為什么地球上會有一年四季?”,學生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于是我趁此機會向學生講解了地球的公轉與自轉,在學生的精力很集中的情況下自然會有著很好的課堂效果。在教學中,當我看到有些學生出現走神的情況時,也是利用一些簡答的提問進行制止,如地球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等等,目的是讓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能夠集中在學習上,減少學生的走神行為,以此來保證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二、引導學生學習重點
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不知道何為重點,課本上的劃分也不明顯,因此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與提醒,以此來幫助學生找到學習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教師要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地理的重點知識進行頻繁提問,這樣學生也會對相應的知識部分加強重視,同時在提問的過程中學生也能鞏固所學知識,將有效的時間集中在重要知識的學習,減少學生的困惑和不必要浪費的時間。
例如,在教授“中國的自然環境”這部分內容時,學生面對我國豐富的地形與眾多的地理名稱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狀況,這是我便抽取學生回答問題,提問的問題大多也都是關于考試中頻繁出現的知識點,如黃土高原、秦嶺淮河、東北平原、柴達木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等,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加強了對這些知識的重視,對相關的知識點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復習。雖然每個知識點都需要學生學習,但是在學習之中仍有輕重之分,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重點知識的部分,讓學生的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學生的學習信心也會不斷提升,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學生知識思考
初中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并不突出,思考問題的深度也不盡如人意,教師也需要在一旁加以指導。通過提問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地理知識有所思考,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也不斷思考,兩者相互促進,相互結合。這種思考還能讓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應用和地理綜合水平。
例如,在教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這部分內容時,很多學生只是通過記憶和背誦來記住了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制度與主要產物,沒有人對其進行過深入的思考。我向學生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為何我國農作物的成熟時間會出現差異?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根據東北地區為一年一熟,華北地區為兩年三熟或三年兩熟,海南等地區為一年三熟的特點分析出農作物的生長時間與緯度有關,同時也會受到季風、降水、地形和周邊環境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能夠進行一些獨立的思考,學生在地理課上的學習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與背誦,學生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認識問題也能夠更加深刻與客觀。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它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為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兩者有著很高的契合度,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進行有機結合,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與功效,使學生的初中地理成績有一個明顯的提升,為學生之后的地理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陸銀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5(20)
[2]王玉珍.淺談初中地理課堂提問的優化[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