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英
摘要: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的閱讀手段和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小學生的知識儲量和質量。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多動腦筋,大膽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靈活運用,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本文從培養閱讀興趣入手,教授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以達到提高閱讀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培養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可以說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那么,如何開展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閱讀興趣
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習從“被動型”變成“主動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小學生必須培養閱讀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有語文閱讀的動力,而有了動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閱讀的能力。興趣的培養常常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手段和方式。
1.故事激趣法
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從他們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入手,結合豐富多彩且忠實于史實的事件、名人佚事的成語故事,便于讀者在趣味盎然的閱讀過程中理解和記憶。如:掩耳盜鈴、濫竽充數、草船借箭、等等諸多膾炙人口的成語故事等。大大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2.電教激趣法
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3.設問激趣法
在課堂上,可以嘗試針對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比如,對于困難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較簡單的在課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并給其以鼓勵,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有自信心,同時還啟發了學習課文的興趣,然后根據其回答問題的程度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
二、閱讀方法
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層級,教師應系統地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進行點撥。“教無定法”,特別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
1、讀材料
所謂“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讀全文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層次和段落。在瀏覽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人名、地點、定義和數字,不同的人名、地點可用鉛筆在試卷上分別打上不同的記號,以便查找。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采用一個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以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析,人們常常把它們分為表層理解和深層理解。所謂表層理解就是對文中的客觀事實的感知和記憶;所謂深層理解是根據文中的客觀事實,在認真思考后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或概括,得出結論。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后讀題目,然后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采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后讀短文, 最后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系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倒讀法”對表層理解的題目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后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2、找原話
所謂“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后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當然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對短文進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結構,確定該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時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這樣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翻譯,再換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3、看要求
所謂“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再審視語文閱讀理解所要求回答的問題要求,關鍵的關鍵字、詞或句子也要讓學生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也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可能的得分點。要做到細讀文章的內容,機智從容答題。第二遍讀文章要求考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大多會采用自由朗讀、默讀、分角色讀、齊讀、指名讀等閱讀方法,這樣能收到一定的效果。(2)教會學生“品”。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品味課文。品味語言,抓住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段落身臨其境地去閱讀,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賞。品味情感,讓學生走進課文,進入角色,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訓練學生“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現手法、層次結構、思想內容上有獨特之處,同時許多文章在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處。所以教師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訓練學生自覺地學會分析綜合的方法。鼓勵學生“評”。我們在閱讀、品味、分析后,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評論。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思想內容,鼓勵學生批判地繼承,敢于評價敢于創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只要言之有理
三、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課本上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1)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閱讀時要摘錄要點,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優美的句子,好的詞語等。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2)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用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3)課內課外相結合。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最終的目標都是積累。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課文是選自或節選自某作品集,教師在教學這些文章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原著,有事還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該作者的整個作品。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同時完善閱讀水平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