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要:要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少差慢費問題,教師必須明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核心和根本任務,確定適合學科需要的教學目標,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育 教學
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少差慢費問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構成的動態系統。相對來說,五個子系統中的教師系統、學生系統較其他三個系統穩定,因此強調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操作控制要求。
一、明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核心和根本任務
教學內容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能力的總和,是師生教學中共同完成的中心問題。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依據,但并不等于教材。語文教學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跟教師本身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及根本任務認識不清有關聯。
語文的本意是語言,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應該是語言教學。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從來都是要求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具有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通過語言學習文字,通過文字記錄語言,表情達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努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而語感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見,培養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語言能力主要表現在語言的感知上。一個語感較強的人,能夠判斷話語正確與否,敏感地意識到話語的得體性,并能體味其風格和意蘊情趣。語感是語言感受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能力,它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核心。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以語言為核心,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特別是語感,離不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只有抓好“兩基”工作,才能為語感積淀和能力轉化打下基礎。但在教學實踐中要主次分明,綜合提高,既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唯主獨尊”。加強語感訓練,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不可偏廢。
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核心和根本任務,必須用以指導教學實踐,把以灌輸知識為主的課文分析、文學常識課、語法知識課、修辭知識課變為語言訓練課,把以題海戰術為特征的應試訓練變為語感訓練,構建以通過學習教材積累語文基本素材(識字、積詞、從語感角度把握基本句式)為前提,以章法知識統領,以聽說讀寫為基礎知識,以讀寫聽說活動技能為基本訓練,以讀寫為重心兼及聽說,構成按由低到高分階段、分項目、分單元的順序進行的,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體的語文教學新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確定符合學科需要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要預期實現的學生認知與行為的變化。我國教學活動主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現行語文科教材的內容編排一般分為單元,其教學目標也相應分為學科目標和單元目標兩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是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攝性較高的學科教學目標,它是由大綱、教材編者制定的,規定了學科的任務和要求;第二層次是單元教學目標,它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其擬定主要是教師自己的責任。
單元目標的制定必須遵循幾個主要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即所列出的知識點要全面,涵蓋單元教學內容中相對獨立的各個知識要素,揭示單元內容知識要素及其相互的有機聯系;二是層次性原則,即以教學大綱的目標層級為基礎,如九年制義務教育大綱一般把基礎教學目標分為知道(識記)、理解(領會)、掌握(應用)、熟練掌握(分析與綜合)四個層次,確定認識能力層次要求;三是知識與能力相統一原則,即把知識和能力的內在聯系建立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認知坐標之內,從而確立兩者之間相互聯系、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關系,解決因重能力輕知識或重知識擯棄能力的問題;四是可行性和適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即聯系學科目標體系統籌安排,既要反映教材前后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又要遵循學生認知能力本身發展的階段順序和節奏。注意不能把單元目標孤立起來,隨意抬高或降低,必須使其在層次水準上適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潛在接受可能,使學生通過單元教學活動都能達成目標。
教學目標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教學目標作為大綱的具體化、課本內容的提煉,能幫助教師正確領會大綱精神和教材內容,有助于教師客觀地把握教學進程,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教學。其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制約和影響其他教學因素,有利于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糾正教學過程中,由于目標模糊不清,教師總是企圖給學生充塞更多的東西,常常濫用復習資料、參考資料,無限擴充知識內容,大量拼湊練習題,搞“大運動量”,使教學內容越加越多,越加越難,如此似乎“萬無一失”,其實反倒使學生陷入書海題海之中,負荷過重,食而不化,最后連基本的知識都學不到手的傾向。
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把精選的教學內容,運用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教學技能、技巧和手段,以教學原則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排除教與學的智力問題與情趣問題的干擾,并給學生帶來滿足感的一套活動方式。教學方法是實施教學工作,完成教學任務的決定性條件。教師個人的教改也主要體現存教學方式的改進上。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聽說瀆寫能力。語文教師應該注意教學方法的學科性特征,掌握和靈活運用諸如講授、演示、練習及討論等各種各學科都采用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掌握和靈活運用具有語文學科特征的諸如閱讀法、導讀法、語感分析法等教學方法,把語文課上成有效的語言教學課和語感訓練課。
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沒有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目標、方法將無法發揮其功能價值。因此,有效的教學依賴教學內容科學化,教學目標具體化和教學方法靈活化,也有賴于師生雙邊教與學的效應,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系統論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