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榮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是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學與教融為一體,發揮多媒體及網絡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信息技術 整合研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計算機互聯網己走進了千家萬戶如何順應時代發展,開發和利用好網絡資源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倍受學校和教師所關注。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小學學科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的載體,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提高學與教的效率,改善學與教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朝基礎教育現代化的目標靠攏。
一、實驗的操作與探討
在研究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途徑、方法研究已取得較明顯效果,學生不論在閱讀還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僅促進了語文教學結構的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高了信息素養。
1.1閱讀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習主體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心理取向,促進學與教的優化。
1.2作文教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我們在課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膽的嘗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采用網上互評、議、互改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及寫作水平,同時,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
課程的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組織的社會化語文活動也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如環境語文、街頭標語、廣告、影視傳播以及人際問語言交流等,
二、收獲與體會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使教師施教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基礎、不同特點,幫助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讓他們各有所得,都有提高。學習語文課,讓信息技術走進學生,引導學生以文本為拐杖,利用網絡優勢,因人而異,從各人的具體實際出發,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搜索所需資料,自主練習朗讀課文,自由發表見解,受到1預期的教學效果,體現了網絡教學的優越性。
2.1整合應是融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應是兩者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地湊合我們認為至少應做到“三個融合”首先,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信息技術的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優越的學習平臺,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臺”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長知識,長才干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利用網絡教學,需要比相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悉網絡管理,熟練地進行網頁制作,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絡編程知識,構建利于學生瀏覽的資料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論壇。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準》中所說,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那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于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準信息技術與語義教學融合的切人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實施網絡教學,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對網絡知識的了解,決定著網絡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因此,在進行網絡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適合、適度為原則,這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適時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2.2整合要講實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在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要講究實際效果。一要根據課文的教學需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相應的信息資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過適當的途徑,運用有效的形式,讓學生學得活,學得好,得益多。為形式而形式,單純作信息技術表演,將徒勞無功,是不足取的。二要使學生感興趣。為學生所接受。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以保證學生愛學,善學,樂學。學生對學習活動感興趣了,學習的勁頭就足了,自覺性就強了,學習效果自然會好。因此網絡教學,不是輸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是看學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確反饋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過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時候,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做到適量、適度,效果第一。三要相機搞好調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針對不同的情況,加以指導,給予幫助,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學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