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遠
摘要:高校共青團工作要在緊緊圍繞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學校中心任務開展工作的同時,必須要認真研究如何更好地應對學校教育改革給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團的活動開展、團的組織建設等方面帶來的影響,應針對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構建高校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工作的新休系。
關鍵詞:高校 共青團 思想政治建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本世紀的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代大學生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將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和生力軍。他們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如何,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聯系廣大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加強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對高校共青團的要求,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職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大學生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及自身需要對高校共青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努力開拓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是當前高校共青團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切實認清當前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
這一代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他們的思想政治變化是在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產生的。在改革不斷深人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出現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新變化、新特點,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及時正確地掌握,充分認識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嚴峻形勢,開拓進取,務實創新,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求得工作實效,從而更好地服務黨政中心工作、服務青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1.關心祖國,支持改革,有較強的民主意識。當代大學生關注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關注祖國的繁榮富強,能夠把個人前途和民族的振興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親歷國家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廣大青年學生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國家才能走向繁榮富強。因此,他們積極擁護和支持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主要表現在他們要求參與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并希望介人學校以外更大范圍的改革,但由于青年學生對國情認識不足,對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缺少足夠的思想準備,加之青年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強,因而其參與能力與參與愿望還不平衡,一旦出現困難和挫折,他們就覺得不好理解,會出現一些急躁和偏激情緒.青年學生對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作風、民主監督等普遍都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并寄予很高的希望。大到國家政治,小到班級事務,都希望按民主的原則和民主的程序來進行。
2.有積極進取的強烈愿望,但缺乏證明自己的勇氣和改造自我的毅力。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積極
進取的愿望非常強烈。曾經在高校校園出現過的“讀書無用論”、消極頹廢等觀念意識基本上不復存在,多數大學生已深諳“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現時代,戰勝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時代信條,同時大多數同學認為,發展自己的主動權就在自己手里,自身的力量是發展的內因。但在現實生活的行為方式中,又往往過多的表現為優柔寡斷、束手束腳或缺乏應有的信心和毅力。如,雖然多數同學對學校組織的“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科技創新行動等持贊同態度,但真正參與這項活動的同學僅占很小的比例。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很多同學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信心不足,害怕失敗,沒有證明自己的勇氣。絕大多數同學懂得在相對寬松但競爭激烈的大學四年中,應該珍惜時間,抓住一切機會鍛煉自己,但又缺乏應有的意志品質,惰性較大。對此,在許多學生不良的學習方式(如沒有明確的計劃,不愿擠時間學習,得過且過等)中可見一斑。
二、高校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青年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這些變化,是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思想政治觀念還會繼續發生變化。我們應將這些變化放到我國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中進行考察,既要看到變化的積極的、合理的方面,又要看到某些消極的不合理的方面;既要能夠在變化中求發展,又要能夠針對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構建高校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工作的新體系。
1.社會環境的變化給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大學生思想狀況的變化,無論是國際大環境的變化還是國內各種重大變革措施的出臺,都會在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中得到反映。從當今國際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發展格局日趨明顯,各類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蕩,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建設增加了難度:從國內環境來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過程中,由單一經濟成分向多種經濟成分共存轉變帶來的利益主體多元、社會就業和分配方式多樣化傾向,由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向逐步建設民主政治的轉變所帶來的一定程度的意識形態淡化傾向,勢必導致人們道德選擇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種多樣化的傾向對大學生的影響更加直接和深刻,而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又相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如何構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型思想道德體系給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提出嚴峻挑戰。
2.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提出了新的考驗。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網絡像一把雙刃劍,既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又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互聯網帶來了開放共享的意識,但也造成了“信息污染”;它帶來了相互交流的快捷與便利,但大學生對于網絡的過于依賴而產生的“歸屬感”也影響了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它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為部分大學生的網上不良行為甚至犯罪行為提供了溫床。種種跡象表明,網絡的開放性沖擊了共青團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導地位,它使大學生把大量時間精力投人到互聯網,而對團組織思想教育活動的參與程度下降:此外,網絡環境的不可控性又從信息質量上污染了共青團開展道德教育工作的環境。可以這樣講,共青團組織所進行的思想教育正面臨一種與互聯網上虛擬社會的“對話”,既要與網絡世界中的消極因素展開爭奪,又要與其中的積于;因素形成合力,如何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共青團卜,上思想教育陣地給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式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三、高校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工作主要任務
社會的革新和經濟的發展給共青團思想教育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團組織要不斷增強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在傳統思想教育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和拓寬領域,積極尋求適應青年發展需求的思想教育新視點。
1.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培養,要求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高校共青團的思想教育建設必須把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作為一項基礎工程和重點工作,作為共青團思想教育工作內容的核心和靈魂。新形勢下,青年道德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新的形勢要求青年文化建設要堅持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武裝青年,把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作為對青年一代的必然要求;緊緊把握青年文化作為以主流文化為指導的亞文化這一特征,立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前沿,堅持用人類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影響青年,引導青年借鑒西方有益的文化成果;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廣泛開展豐富生動的群眾性青年文化活動,大力創建青年文化陣地,不斷發展和創造具有共青團特色的青年文化,以文化的滲透力促進不同層次青年的思想進步,不斷增強青年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