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紅++霍云龍
[摘要]英國是最早提出官方意義上的文化戰略與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在內的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完整的政策和管理系統。在創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文化產業政策在創意觀念培育、學校課程改革和實踐教學、校企合作等方面發揮導向作用。英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重視人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育,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也參與到創意人才培養體系之中。
[關鍵詞]創意產業人才;創意理念;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6003805中國是全球創意產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政府對創意人才培養的重視對既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的管理系統提出挑戰。英國作為最早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具活力的創意產業市場之一,創意人才的培育成為英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從基礎教育到職業培訓,從通識教育中對創意精神和技能的培養到專門的文化產業學科建設,從政府的政策扶持到第三部門和相關民間機構的廣泛參與,英國已經初步形成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
1政策制定和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英國政府在包括人才培養體系在內的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構建創意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在文化創意產業和教育之間實現有效連接一直占據英國創意產業政策的核心位置。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政府并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通過創意觀念培養、政策引導和財政扶持等方式達到目標,其角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文化政策制定中重視創意人才的培養,成立專門的人才培養機構,出臺專門的文件對人才培養、吸引和交流方面做出相關規定。英國的政策是試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培養創意經濟的潛在人才[1]。英國創意產業管理體制體現于在中央設文化、新聞和體育部,負責文化政策的制訂和文化經費的撥付,而教育科學部的職責則是直接地負責藝術教育,并對某些機構提供相應資助。
通過推動人才的發展來促進經濟的增長是英國創意產業發展的特點之一,政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創意人才缺乏、創意人才培養與需求的錯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英國政府就重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在國家政策制定層面通過發展教育事業培育創意觀念和意識,制訂長期、綜合和系統的創意人才培養規劃,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與智力支持。1993年英國“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以“創造性的未來”為題公布,明確提出創意產業的創造性內涵特征,表明推進以“創造性”為核心價值的文化發展成為英國自覺的國家意識[2]。英國一直在政策制定層面重視創意理念的培育對于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尤其強調個人的創造力、靈感、理念、技能的培養,因為這是創造價值的核心要素和動力。
在英國,有關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注重諸多部門與機構的協調合作。2008年,“文化、媒體和體育部”、“商業、企業和管理改革部”、“創新、大學和技能部”共同頒布了《創意英國:新經濟的新人才》報告,報告內容全面,不僅涉及教育和技能,還涉及創新和知識產權等多個方面,尤其重視政府在推動創意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提出政府制定相關措施,為所有孩子提供創意性教育是“創意英國”戰略的八大主題之一。英國政府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為業界培養創新型人才,并設立有關機構與組織項目探索創意產業界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地發掘學生群體的創新才能。如在“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推動下,英國成立了創意產業高等教育論壇,為高校和業內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臺。同時根據行業發展需要,政府部門還直接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
第6期付瑞紅霍云龍英國創意教育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教學研究2015
此外,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特別重視藝術教育、創意教育和創新技能培訓。一般意義上講,藝術教育對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個體創造力等諸多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文化藝術產品面向大眾、鼓勵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強調必須保證文化藝術成為教育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正規教育體系和成人業余教育等領域都要重視藝術教育的投入。在人才培養方面,英國政府的措施是提供接受創意教育和在創意部門工作的機會、傳授學生創意產業需求的工作技能、開辟技能培訓基地等[3]。2000年,英國創意產業局曾發布《下一個十年》報告,報告中提出從加大教育培訓、支持個人創意及提倡創意生活等三個主要方面來研究公民發展和享受創意的途徑。政府通過強調創意生活的重要性為創意產業發展提供社會基礎和發展環境。
2國民教育體系中文化創意理念的培育和學科建設的特色英國的教育體制在幾百年間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始終強調教育的實踐目的、注重學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英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培養人們的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而言,英國國民教育體制被認定為其核心機構之一,其主要特色是向下扎根,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文化創意理念;將文化創意教育與大學通識教育相結合;創意產業學科建設重視理論培育和實踐教學。此外,創意思維和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創意設計等與創意產業相關的領域,而是被廣泛定義在各種產業、學科教育與生活文化之中。2001年的“文化和創意綠皮書”中強調英國政府要從所有的兒童、青少年、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做起,讓他們有機會自由的發展創意潛力和創意才能。
英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將設計與技術專業納入國民教育課程中。作為世界上最早重視創意教育的國家之一,英國在中學設置了“設計和科技”課程,通過對信息技術、繪圖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內容的傳授培養創意技能和創意意識。英國政府專門為14~19歲的學生設立“創意媒體文憑”,為年輕人提供展示和證明自己創意才能的機會以便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這種資格證書使學生認識到創意能力是從事文化產業和文化部門工作的基石,有利于塑造一種重視創意的社會氛圍和意識[4]。英國的基礎教育形成了重視培養創造性的優良傳統。很多英國中學在12~15歲的學生們之間實行跨學科計劃[5]。在愛丁堡昆斯費里中學,這項計劃主要集中于地方的文化、歷史、環境或政治等領域。學生們以團隊工作的模式通過辯論和表演等方式尋求全球、國家和地區問題的解決方案,培育創意和批判思維,這項計劃在春季和秋季學期持續幾個月,有來自不同部門的教師參加,也有圖書館的支持。通過這項計劃,學生們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探究把割裂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有利于對各個學科的理解和創新意識的培育。英國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很重視創新技能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如英國設計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推進設計教育和培訓,其中之一就是“設計師講學周”活動,知名設計師到學校參加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與11~16歲的學生一起進行設計項目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性的創新技能。
在大學階段,英國重視通識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通過課程設置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實現高等教育與創意產業的有效鏈接。英國大學保持古典人文傳統和文化傳承創新力的重要特點是注重學生文化的熏陶和引導。基于創意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專業設置上,刻意模糊了創意學科設置的邊界,尤其體現在計算機和工程領域。傳統的工程設計逐漸被交叉融合的創意設計所取代,藝術設計、人文學、工程學、計算機應用和傳媒學等專業都開設了相關的創意設計課程。英國教育機構在文化創意領域研發出很多新課程,如3D動畫設計,目前已經有超過9萬的英國學生在學習文化創意。英國的創意學科大部分是在公立專業學校中設置,是政府對創意設計教育扶持的重要體現。如英格蘭北部公立的利茲大學在1997年設立了表演和文化產業學院,依托利茲市豐富的歌劇、電影、音樂、舞蹈等特色資源而建,學院聚集了英國國內外著名教授20多人,在舞蹈、表演組織管理、表演設計和歌劇演出等方面培養人才。近幾年來,學院對文化政策、文化保護與重建、現代城市文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加強了重視。該學院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處于全英國的前列,承擔了大批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并成為一些如BBC等大型文化傳媒集團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英國大學創意產業學科建設更重視研究方法和實踐教學。以英國的伊利諾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創意設計教育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研究方法、產品教育和與用戶關系這三類。設計與研究方法教育幫助學生從理論和研究工具層面進行學習,掌握調查、分析、試驗和評價方法的基本規律為設計決策提供現實依據,如頭腦風暴、選題小組技術、用戶日記和視覺評估等方法。在實踐教學方面,英國的高校一直在改良教育方式,選擇適合的教學思路培養更有效的創意人才,開設的課程專業范圍廣,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同時拿不同專業的學位,跨專業學習。倫敦藝術大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設計、大眾傳播以及相關技術的教育中心,為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科生有兩年的實踐教學,包括項目運作、工具應用、設計分析、市場調研和創新實踐等。研究生通過對國際項目設計組的直接參與培養合作、分析和創意等方面的才能。學校也針對企業高層人士進行創新設計和運營培訓。注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了眾多的企業與倫敦藝術大學合作,合作方式多種多樣,從提供資金支持到直接提供項目實現企業和大學的協作,這種合作關系是多贏的,既有益于教師、研究人員和學生專業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培育,同時也為企業帶來商業回報。
3創意人才培養體系多元化的參與主體
政府角色在構建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呈現階段性,2000年之前,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由中央政府推動,政府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發揮創意理念引導和教育體系改革的倡導者角色。2000年以后,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熟并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向文化經濟方向發展,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轉向通過保護和激勵創新的方式推動產業發展。政府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中開始重視以資金、項目為導向的支持和引導。英國的文化產業政策逐漸向“社會市場”的模式轉變,創意人才培養對象由精英教育轉為重視大眾教育[6]。自此,地方政府尤其是民間機構和創意企業紛紛參與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并逐漸成為推動文化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英國對創意產業的管理模式采用保持距離和適當分權原則[7]。中央政府部門只管文化不辦文化,所以在管理體制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文化機構即各類文化藝術委員會在文化產業發展和創意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中作用舉足輕重。
在英國,非政府公共文化團體是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營利機構尤其是各種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創意人才交流的平臺,也是重要的培訓機構和教育經費資助來源。如創立于2004年的大樂透基金已經為醫療、教育、環境和慈善等事業捐助了35億英鎊;英國國家美術館也致力于為最為廣泛的公眾提供教育和服務。英國也有很多文化創意技能培訓協會,課程包括音樂、電視、電影等,其中不乏一些獨樹一幟的課程設計,這些協會最顯著的功能就是提供文化創意就業機會。地方政府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如倫敦發展署的主要工作是創意產業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也注重推動創意產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如該機構支持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為高等院校和企業界合作搭建平臺,不僅鼓勵學生的流動,同時也支持大學對外進行專業培訓和謀求商業支持。目前,倫敦市的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已達60萬人,年收入超過2.1億英鎊,成為世界第四大時尚設計中心。藝術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各類專業型組織,如曼徹斯特的創意產業發展服務局和倫敦哈姆雷特堡的文化產業發展推介中心等,這些專業組織向企業開放,通過人員培訓和融資等方式幫助創意企業快速發展。
4對中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啟示“十二五”時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2012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都亟需構建政府引導的多主體參與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文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亦可深化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和豐富大學的文化建設,是教育文化軟實力構建的社會動力之一[8]。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增長速度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我國文化創意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與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文化產業面臨的瓶頸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文化產業教育體系和學科建設中的問題。教育中的重頭戲——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尚不能及時反映市場的需求[9]。在國內,眾多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并不能滿足社會單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充分的實踐經驗,大量文化創意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對口的職位。英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基礎教育對創意理念的重視、大學教育中的創意教育經驗和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模式都值得借鑒。
我國創新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首先把文化創意理念的培育導入基礎教育體系之中。中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一直不重視開發創意思維,應試教育體制與創意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基礎教育階段創新能力的培育應通過個性教育和實踐教學體現。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創意教學,強化藝術人文領域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設置中,創意和革新技術的培育指數由高到低的排列是藝術、信息技術、體育、語言、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科學[10]。在音樂課和美術課中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意思維,培育欣賞差異和尊重包容的價值觀。通過課外實踐活動等課程實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考能力和人格特質的創意教學方案。教育部門和民間企業團體應適當資助中小學,讓兒童和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觀地方文化館、博物館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學校應重視與社區和創意企業的互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和企業中的創意理念和產業需求。
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既通曉創意產業內容又擅長經營管理的人才,高等教育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核心作用。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應重視通識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結合,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學科建設的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無疑成為大學文化塑造和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關鍵。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文化建設面臨著教育理想和市場化改革之間的矛盾。大學成為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者,卻相對忽視了文化功能。大學具有公共目的和公共義務,但在市場力量的影響下,大學的目標和使命趨于復雜,文化需求功能在削弱。這一傾向反映在課程上,文化價值觀和認知理性能力的培養在本科階段被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課程所代替。大學更傾向于交易知識的培育,文化價值知識的重要性受到了忽視。文化產業的人才需求與大學的文化使命在內容和目標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應由通識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支撐,文化產業需要具有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專業人才。人文教育旨在培養人的辯證思維及讀寫能力、解決問題的技能、對文化的欣賞、全球視野和忍耐等個性品質。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教師的文化修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是提升大學文化功能的需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文化產業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就是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過程。哲學社會科學是開放的系統,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充實,著眼于新的實踐對于社會科學的要求,不斷給予實踐中所提出來的問題以科學的回答來指導實踐,這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品質[11]。文化產業人才不僅需要文化素養,同時還有創新能力與管理能力,這對大專高校設置的傳統學科之間的融合提出了現實要求,只有實現文化產業教育的可持續性的跨學科發展才能培養社會所需求的人才。“當代社會科學重構的發展目標與創新宗旨是形成經濟與文化的正關系、全球化與國際分工的正關系、創新與發展的正關系、競爭與合作的正關系、經濟文化演化與資源配置生產力結構優化的正關系。”[12]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之目標應該是建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和教學體系。在專業設置上嘗試打破傳統的專業分類,模糊專業界限,實現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均衡發展,培育“通”與“專”的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重點階段,應培養具有文化產業核心思維理論和操作運營技能的碩士研究生[13]。本科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基,應以復合式和務實性人才教育為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重在應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文化素養培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都必不可少。畢業論文和畢業作品設計都很重要,同時,大學應設立創意試驗室,建立大學和文化企業的溝通渠道。在教學中要強調操作技能的訓練,加強研究方法的教育。創意教育不僅適用于藝術和設計類等學科,在工科學科中也適用。創意人才的培養方法要重視技術手法與創意的有機結合,注重交互性。不同的學院應準確找到自己的專業定位。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需要高校內部不同專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也需要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高等學校與文化企業之間唯有形成一種開放共贏、互補高效的合作模式,才能形成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并最終實現包括“軟實力”在內的文化產業實力與文化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Daniel A. Making it Professionally: Student Identity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9,(4):283300.
[2] 呂方.世界文化發展與英國創意產業 [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7,(6):106109.
[3] 熊澄宇.英國創意產業發展的啟示[J].求是,2012,(7):5860.
[4] David G.Acces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reative and Cultural Sectors: From "Creative Apprenticeship" to "Being Apprenticed"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6,(5):433453.
[5] Shakuntala B,Carlo P,Sue C.Creative and Innovative Good Practice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Europe[M].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2010:15.
[6] Jonothan N,Boyun C.The English Model of Creativity: Cultural Politics of an Id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10,(3):287304.
[7] 熊澄宇.世界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114.
[8] 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99202.
[9] 向勇.文化產業人力資源開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61.
[10] Gregor H,Werner B K.The Rol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School Curricula in the EU27,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EB/OL].[20150625].http://ftp.jrc.es/EURdoc/JRC61106_TN.pdf.
[11] 胡惠林.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J].探索與爭鳴, 2003,(9):911.
[12] 皇甫曉濤.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構[J].學術月刊,2010,(8):14.
[13] 向勇.學科范式的轉換與身份認同的建構——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目標與對策[J].學術月刊,2010,(8):812.
Evaluation on creative education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UK
FU Ruihong,HUO Yunl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 China)
AbstractBritain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develop national cultural strateg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name of the government.Britain has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to develop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ing personnel training.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re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the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 play a guiding role to nurture creative ideas,to reform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teaching,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ritish basic and higher education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local govern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re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ies talents; creative idea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