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摘要:新時期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們因為工作繁忙、經濟壓力大、不放心保姆帶孩子等多種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等責任托付給自己的父母,隔代教育孕育而生。當隔代教育成為一種無法回避的社會現象時,究竟該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讓隔代教育揚長避短,發揮更好的作用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隔代教育;現狀;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80后獨生子女一代已經成為年輕的父母。他們有的忙于工作,幾乎無暇顧及寶寶;有的生活能力相對較差無法照顧好寶寶;有的覺得經濟壓力較大無力請保姆帶寶寶或將寶寶送到相應的育兒機構等種種原因,撫養寶寶的重擔落在了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肩上,這種由祖輩們對孫輩們施行撫養與教育的現象被稱之為隔代教育。在城市中隔代教育的現象尤為明顯,隔代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愈發凸顯。為了進一步了解和發現社區中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就學府社區155個家庭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學府社區153個家庭中隔代教育的現狀
我們在昆明市五華區學府社區選擇了155個孩子年齡在012歲之間的家庭就隔代教育相關問題進行走訪、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55張,收回153張,收回率98.7%。
(一)隔代教育已成為現代中國家庭教育的一種趨勢
調查數據顯示在153個家庭中有106個家庭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占69%,請保姆帶小孩的有17個家庭占11%,自己帶小孩的有30個家庭占17%左右,送托兒所的僅占3%。可見隔代教育在學府社區中占據近七成家庭比重,隔代教育已成為社區家庭教育的一個趨勢。
(二)孩子年齡越小,祖父母參與教育的時間越長
調查還顯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1-3歲的學齡前兒童,祖父母參與撫養、教育的時間每天20小時以上的占38%,每天10-19小時的占46%,每天10小時以下的占12%。3-6歲兒童,祖父母參與撫養、教育時間每天20小時以上的占1%,每天10-19小時的占5%,10小時以下的占23%,進入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脫離隔代教育轉由父母或其他人進行教育的占70%,但到了小學階段,由于學校放學時間較早,很多父母無法接送孩子,因此在此時期,祖父母參與短時照顧孩子的比例大幅攀升。在這一時期,祖父母雖然承擔著接送孩子的工作,但基本不參與孩子的教育與引導。到了孩子12歲以上,隨著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祖父母年齡的增長,祖父母參與孩子照顧和教育的時間大幅下降。
(三)選擇隔代教育的原因
年輕父母選擇隔代教育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父母雙方都要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的占83%;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請保姆照顧寶寶的7%;父母生活能力較差覺得自己照顧不好寶寶的占5%;其他原因占5%。可見,沒有照顧時間和經濟能力的有限是造成年輕父母選擇隔代教育的主要原因。
(四)隔代教育的優勢
受訪的100多個家庭在這個多項選擇題中,90%的年輕父母把隔代教育最大的優勢的票數都投給了安全這個選項。年輕人們認為現在社會形勢復雜,幼兒園的“喂藥門”、“砍人門”、保姆們的“安眠藥門”、“冷暴力門”對于年幼的孩子帶來很大的威脅和隱患,只有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才是最安全可靠。其他的優勢分別是:老年老年人有豐富的育兒經驗的占69%;老人有耐心、有愛心的占21%;能減少年輕父母經濟壓力的占16%,能緩解年輕父母精神壓力的占19%。
(五)隔代教育的弊端
隨著隔代教育越來越成為現代中國家庭教育的一種趨勢,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過分溺愛寶寶,阻礙寶寶自我成長。祖孫兩代人“隔代親”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對寶寶過分關注,事事代勞,有求必應,導致寶寶容易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等問題。二是祖輩出于對孫輩安全和自己承擔責任的考慮不敢讓孩子進行大膽地探索,妨礙寶寶個性發展。許多祖輩對寶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害怕寶寶出現危險或是害怕寶寶接觸不衛生的東西常常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他們常把“不”掛在嘴邊,約束寶寶的思維和行動,妨礙寶寶個性發展,導致孩子缺乏開創、探索精神。三是角色定位不明確從而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有的孩子從出生就和祖父母一起吃、一起睡,這樣的祖孫兩代人之間建立起了比父母和孩子之間還要親密的關系。這樣的關系不但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子關系還容易對孩子后期的教育帶來負面的影響。四是兩代人的教育理念的差異,造成教育的不統一性。教育理念的不統一既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又讓孩子們無所適從,“到底該聽誰的?”成為孩子們的困惑。
二、隔代教育的對策思考
隔代教育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的一種趨勢,它的存在既有優勢,也有明顯的弊端。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改善其弊端,調和家庭矛盾更好地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年輕父母必須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年輕人處在人生的上升期,確實要承擔很多生活、工作、經濟上的壓力。但既然已經為人父母就要學會承擔起養育、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不管多忙都要竭盡全力地抽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參與孩子的養育和教育既滿足了孩子對父母愛和安全感的需求,同時父母在辛苦的養育過程中也在逐漸成長、成熟。如果連自己孩子的養育、教育的責任都不愿擔當的人,怎么能擔當起工作、社會的責任呢?
(二)加強溝通,尋找教育的平衡點
祖輩和父輩從成長環境、人生閱歷、知識結構上都有著顯著的時代差異,這就是我們俗稱的“代溝”。所以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理念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我們要學會正視這些差異,在教育孩子中兩代人要多溝通,在教育孩子之前形成達成共識。只有意識統一了,教育的口徑才會一致,教育的效果也才會好。實在不能達成共識的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生沖突。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帶來更多別的問題。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發生沖突,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對他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社會參與,增設“祖輩家長課堂”
時代不同,老年人的知識和思想觀念有些已落后于現在,由他們撫育孩子,往往雖有良好愿望,但效果卻未必好。社區可以積極探索創新模式、整合社區學校較多的優勢資源,在社區中增設“祖輩家長課堂”,探索隔代教育的問題。指導老人們科學現代的教養方式。引導他們從角色調整、養育方式、心智發育、親子互動等方面進行學習,提升老年人科學育兒的知識和能力。
(四)積極探索學前教育新模式,減輕老年人的負擔
很多老年人本已到了頤養天年的日子,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參與到孫輩的教育中來。對此很多老年人都表示參與隔代教育他們是“即開心,又煩心。”開心來源于孩子的天真可愛,煩心主要是因為帶孩子消耗了他們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大部分老年人覺得自己現在帶孩子顯得力不從心。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相關教育部門應積極探索學前教育的新模式,把0-3歲的孩子納入到學前教育的對象中進行考慮。把類似“托兒所”的教育機構和現代早教相結合,給孩子們創造一個適合的成長環境,也為老人們減輕身體和精神的負擔。
當隔代教育成為一種無法回避的社會現象時,我們就應該面對它、正視它的優勢和弊端,揚長避短在不斷地探索中尋找出更好地方法以利于孩子的教育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解文,《中國式隔代教育》
[2]古立言,李軼軍《隔代教育42條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