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敏
摘要:德育作為小學語文課程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使得學生受到教育并培養他們良好品質就成為了當前廣大教師主要工作任務。為此,下文基于筆者對相關文獻研究以及自己多年工作實踐情況下,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展開探討,以供其他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滲透德育 意義 方法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有利于明確語文教學目標。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項重要任務便是提升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更深層次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領悟課本中的思想情感以及學習其中優秀的精神品質。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其認為語文教學任務便是教會學生認字與寫作,從而導致在教學中常常出現要求學生背誦與抄寫的情況,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當中便能夠將語文人文性的內涵有效彰顯出來,升華教學目標,有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同時還能夠有效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有利于打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能夠有效改變教學內容。在語文課本中大部分課文中都蘊含了一些人生哲理或是良好的思想品質,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該類課文當中能夠將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凸顯出來,從而傳達各類積極向上、刻苦、勤奮等積極情感給學生,有利于良好語文學習氛圍的打造,從而督促學生更加刻苦努力的學習。
第三,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新課改發展背景下明確要求學校教學需要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作為目標,而語文作為主要學科更是應該嚴格以該目標為教學任務。規格就地,語文學習不單單是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學習,還需要能夠掌握到文中所蘊含的深層次思想道理,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夠有效發掘課文中的德育內涵,將德育的效用有效發揮出來。小學是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其各項能力都出于一個啟蒙培養階段,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但能夠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而且還能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利于學生堅忍勤勞的思想品質和堅貞赤忱的愛國情操的培養,進而實現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語文該門學科充滿了魅力,人們能夠將多樣化的情緒與情感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且還能夠透過字句來感受到文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通過閱讀詩詞歌賦來感受偉人的雄才偉略等等。所以,為小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尤為關鍵。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首要步驟就是認識字、詞、句,讓學生得以正確掌握最為基礎的語文知識,并且讓其能夠理解到“德育”二字的真正含義。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實際教學中深入鉆研課文,挖掘教材德育內容,并實施德育的滲透。例如在《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感恩”,讓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父母以及教師的付出與辛苦,從而心懷感激,學會感恩,因為正是父母與教師才能讓其收獲到人生中寶貴的財富。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圍繞“感恩”來延伸出相關的古詩詞,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深化其對字、詞的基礎理解。如引申出《隆中對》劉備對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激之情。通過逐層滲透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都能夠在潛移默化生提升其死的,進而達到了語文教學的德育目標。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上滲透德育
結合實踐來看,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擇的文章不僅膾炙人口,并且兼具著文學素養及育人作用,所以要想實現德育地有效滲透從閱讀教學著手就顯得十分重要。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根據具體課文內容制定針對性的課堂措施來促使學生認真仔細去讀,并引導他們理解文中所蘊含的德育,之后教師再將德育具體內容指出來讓學生得到教育。比如在《落花生》該課外閱讀教學中,文中:“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實質上揭示出了“我們要做一個有用之人,而并非做那種只講體面但對其他人并未有益處的人”這樣的道理。學生要想領悟到這個道理的話,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多次朗讀,并在此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去體會花生身上默默奉獻、不求虛名的優良品質,這樣一來通過潛移默化地使得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三)要求教師能夠選用正確的德育方式
要想有效提高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效果,則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選用較為正確的與小學生相適應的德育方式。如若沒有正確選擇滲透德育的方法,就會導致語文知識無法與德育進行良好銜接,使得德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出來。而采取了正確的德育方式,則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德育知識,并產生深刻的體會。由于德育方式需要結合相應德育主題來進行選擇,而不是生搬硬套,為此要求教師能夠進行正確選擇。例如在對《誠實的華盛頓》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求能夠著重講解“誠實”二字,并列舉相關事例來對減實該項品質的美好之處進行說明,在潛移默化中積極的影響學生。不僅如此,在進行德育滲透過程中還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雖然德育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發展,不過培養學生的語文是一樣仍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首要目標,如若過度渲染德育教育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文綜合發展。所以要求教學要對教學目標予以明確,在確保能夠有效訓練學生語文文字以及語文表達能力的基礎上,科學的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有效融合課文課程和素質教育,讓二者得以有效互補,讓學生不但能夠掌握到語文知識,而且還能夠在思想品德上獲得提升。
(四)抓住重點句、段、篇的朗讀訓練來滲透德育
在新課改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熏陶,在讀中獲得審美享受。”讓學生能夠在朗讀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其更好的感受到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受到相應的思想熏陶,以達到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效果。例如,在對《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抓住對桂林山水特點進行描繪的句子,并采取齊讀、默讀、美讀、賽讀、單讀、小組讀等朗讀方方式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桂林的山:奇、秀、險;水:靜、清、綠的特點,讓其能夠更好的領略我國的壯麗山河,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操。
參考文獻
[1]劉瑞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15(97):38-38.
[2]姜春艷,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J].新校園(中旬),2014(6):141-141.
[3]王新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的策略[J].課外語文,2014(9):162 -162.
[4]趙建成,石云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3(5):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