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伴隨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學校對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變得更高。在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為了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水平,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是一項不錯的選擇,這不僅是一項積極的嘗試,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本文就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簡要的介紹,希望能夠給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故事教學法 應用探討
對小學生而言,小學生由于處在特殊的身心發展時期,對事物充滿了想象和好奇,而故事原本就是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物的影子,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有效促進教學內容的開展,借助故事具有的吸引力和誘惑力,讓小學語文課程變得更加生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故事情節,增強小學語文課堂的互動性,進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謂的故事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穿插一些簡短而有趣的故事,進而強調要講解的課文內容知識,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去自主思考,讓學生在故事情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將復雜難懂的課文內容幻化為簡單易懂的形式。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故事教學法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故事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就應該保證要事先選擇好合適的故事來體現課文內容。一般來講,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時一定要保障故事的真實性,教師講述的故事和事實相符合才能讓學生不產生質疑,如果選擇的故事不具有真實性,學生不僅會質疑教學內容,還可能會受到不良的負面影響。因而,為了能夠有效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實性原則運用故事教學法去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
(二)趣味性原則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就是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進而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要求教師選擇的故事一定要有趣味性,故事情節一定要生動,與此同時還應該有新鮮感,這樣的故事才能夠吸引學生。
(三)針對性原則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講述的故事一定要和課文內容有關,并且具有一致性,不能夠和課文內容脫節。因為只有教師選擇好故事,有針對性的講述故事,才能夠借助故事教學法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為了保證故事的針對性,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緊扣課本知識,挖掘課文中的故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的途徑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開展教學內容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夠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合理安排課堂。
(一)讓學生自己表演,概括故事情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講解課文內容時,首先應該講明白故事情節和課文內容的關系,使用教程時一定要對教學知識進行整合和重組,積極合理地去開發課程資源,進而引導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去學習教學方法,進而能夠掌握課文內容。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表演能力以及表演欲望,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這種特殊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故事教學法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可以將課文重點內容編成一個小劇本,讓學生借助表演形式去展現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角色扮演展現故事人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的感知課文中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二)借助多媒體教學,創造故事情境
一般而言,小學階段的孩子多是活潑好動的,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較為強烈,但是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很容易對外界事物產生興趣,但是時間長了,如果這件事情缺乏變化,學生對此事物的興趣就會降低甚至消失。因此,基于小學生以上認知特點,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去構建故事情境,結合多媒體的聲音影像,讓學生能夠有視覺和聽覺的享受,進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掌握課文內容。
(三)延伸課文內容,挖掘故事資源
一般而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給小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去延伸課文內容,開發教材中的資源。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允許學生去想象,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故事教學法帶來的快樂。
三、小學語文教學運用故事教學法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對文章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作為一種講述性的教學手段,故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發展自身的想象能力,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借助合適的故事情節能夠讓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和難點
由于語文課文內容較為豐富,課文內容情節較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諸多基本元素充斥在語文教材內容中,小學生很難去有效理解和認知這些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借助故事教學法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
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運用故事教學法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還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而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王立格.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24):211.
[2]代麗.試論個性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3(28):37.
[3]施海燕.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書育人,2012(31):60.
[4]張力秦.快樂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1,31(03):110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