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原市橋二中破繭那刻,適逢番禺區教育局踐行“上品教化”區域教育理念,重推學校文化建設之時。基于對“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落實與對學校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中學從改制之初就將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首要任務,力圖逐步改變全校教職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在矢志改革、銳意進取中重塑學校發展的命脈和靈魂。
一、以價值文化為重點,把握“現代君子”內涵,培育具備現代君子特質的人
秉承“修身尚禮、兼善天下”的優良傳統,滲透自由獨立的現代公民意識,深挖“現代君子”內涵,明確“現代君子”核心素養,將成為君子式的現代公民作為學校師生的共同追求。簡而言之,君子式現代公民應兼具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兼天下之善,也即兼具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人文與科學的基本素養,在德、情、智、體上協同發展;二是有兼善天下的情懷和使命感,即不僅對自己,還應對他人、對社會、對天下都充滿熱情和關懷,并用切實的行動去改善它們。
二、以制度文化為保障,構建現代學校制度框架
我校充分利用“院地合作、共建共管”的辦學體制,先行先試、開拓創新,圍繞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等要素,著手探索現代學校的民主決策機制、管理責任機制、監督制衡機制、參與合作機制、平等競爭機制,逐步建立了以章程為根、以制度為框、以文化為脈的學校制度體系。
學校積極探索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以“校長負責制”為中心,教代會側重協調學校內部關系,理事會側重協調學校內外部各種關系,切實完善了依法、開放、民主、高效的學校運作機制。其中理事會擔負著評議和監督、咨詢和建議以及宣傳和協調三大基本功能,它匯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推動著新型政校關系、社校關系的逐步形成,是學校各方主體利益的“平衡器”、校長權力的“制衡器”、教育資源的“整合器”和學校發展的“助推器”。
學校進一步變革學校組織機構,建立完善現代學校主體結構:建立有教師、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逐步完善民主決策程序;樹立開放民主、科學高效的管理觀,按照“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積極開展中層機構設置與聘任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校內機構設置,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務水平;探索實施崗位問責機制,進一步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工作要求,避免“多頭布置”、“重復布置”,實現教師工作的“輕負擔、高效率。
目前,作為廣東省為數不多的“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校現代學校制度框架已經建立,在探索形成職責明晰、運行協調、以人為本、以章為行的現代學校制度方面積累的許多有益經驗為高等師范院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提供標本和示范,并逐步發揮輻射引領作用。這種以學校的“培育現代君子”的價值文化為基礎、立足于人本身的制度文化以其特有的約束力對學校成員進行規范、引導,像航行中的規章守則維護著高懸的航標。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清晰、流暢程序,樹立了全體附中人的規則意識,提升了執行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以行為文化為抓手,搭建“培育現代君子”的操作平臺
1. 構建現代君子德育體系,促進德育轉型升級
推進“現代君子”德育體系建設,緊扣君子文化開展系列四君子文化活動;開設禮儀文化課程;開展走進社區綜合實踐活動,挖掘社會資源,構建家校文化及社校文化共同體;完善心理特色課程和心理團輔工作,凸顯心育特色;打造體現現代君子特色的社團;推出附中文化會展周及附中大講壇等活動等,以此突破德育囿于管制的瓶頸,實現德育課程化、系列化、民主化,內化學校的核心價值和人格追求。
2. 深化“現代君子·美麗人生”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探索具有附中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為全體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服務,以課程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如:在高一級為全體學生開設外教口語課,提升外語閱讀和表達素養。開設涉及4個領域、28門學生走班選修的《美麗人生》特色普修課程。與第二師范學院國際學院合作,開發、開設普惠性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育世界公民。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