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生態社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張芯子琪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摘要分析了山東生態社區建設取得的成就,突出表現在低碳社區建設環節。對山東生態社區建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如覆蓋面有限以及“軟件”建設缺乏等。基于此現狀,提出了加強山東生態社區建設的設想,包括總體設想、具體設計以及其他建設舉措等環節。
關鍵詞山東;生態社區建設;調查;思考
中圖分類號S-9
作者簡介張芯子琪( 1992- ),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09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for Eco-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ZHANG Xinziqi (Society Institut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of Shandong eco-community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especially in the link of low-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studied, such as low coverage, lack of awareness,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some ideas are mad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cal community in Shandong, including general strategic idea, specific design and other construction measures.
山東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大省,但面臨較大的資源與環境壓力。筆者認為,社區是社會的基礎,生態社區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只有建設好生態社區,生態文明的基礎才能得以夯實。筆者對山東生態社區建設狀況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1山東生態社區建設取得的成就
山東在生態社區建設方面,主要成就體現在打造低碳社區環節。而在低碳社區建設方面,開展最好的城市當屬濰坊。
早在2010年,濰坊就開始推出低碳社區,主要偏重硬件建設,實施“6+X”模式。“6”就是強制推行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墻體保溫材料與節能門窗、供熱分戶計量裝置、節能照明產品、地源熱泵新技術和綠化率達到35%以上;“X”就是根據實際,應用太陽能光伏與LED結合照明系統、太陽能與地源熱能結合系統、智能新風系統、雨水收集及利用、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新型圍護結構技術、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沼氣應用、環保地磚等新技術,開發企業可以任選一種或多種。“6+X”模式簡單形容就是“沖廁用中水,取暖不用煤,公共照明用太陽能”。低碳社區節約環保但不增添居民生活成本,從長遠看,低碳住宅比普通住宅節水30%,節約取暖費用近50%,大大減少了居住者的生活開支。
為了推進低碳社區建設,濰坊對開放商實施了激勵政策,主要有:其一,實施配套費返還,返還200元/m2。其二,市財政每年拿出2 000萬元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扶持。其三,建立低碳社區建設“綠色通道”,在圖紙審查、施工許可、預售監管、房產登記等環節,派專人“對口服務”。其四,降低規費收繳比例,對建設單位可適當減免圖紙審查費、住房質量保修金等費用。其五,對申報低碳社區的,驗收后給予低碳社區稱號。
除了供試產品的管理,體外診斷試劑還涉及臨床試驗用樣本的管理。特別值得提醒的是,臨床試驗用樣本從選樣開始就要關注其來源、編號,要有合適的溫度保存,使用后要有合適的留存或銷毀記錄。試驗機構往往注意到供試產品的保存記錄,而忽略樣本的保存記錄,殊不知樣本的質量同樣對整個試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濰坊對購房居民也實施了激勵政策,例如對購買低碳社區項目的購房者,可在繳納物業維修基金、房屋登記費、交易手續費等費用時給予一定優惠等。
濰坊還把低碳社區建設納入縣市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范圍,每建成一個低碳社區獎勵50分,從政府層面有效調動各級政府建設低碳社區的積極性。
除了濰坊外,其他一些城市也積極致力低碳社區建設,在此不贅言。《山東新型城鎮化規劃》也高度重視低碳社區建設,提出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城鄉社區開展低碳社區試點,探索有效控制城鄉建設和居民生活領域碳排放水平的途徑。
低碳社區主要與國家倡導的綠色建筑接軌,山東多個社區通過了綠色建筑評審。2011年,濰坊成功申報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2013年,濰坊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美國能源部聯合組織的中外專家評審,和全國其他5個城市一并被確定為第一批中美低碳生態試點城市。一些其他城市在低碳社區建設環節也取得了諸多成就。
當然,山東生態社區建設取得的成就不僅僅體現在低碳社區建設方面。還體現其他一些方面,如社區環境教育、社區環境宣傳、社區環保公益行動等。
2山東生態社區建設存在的不足
目前山東生態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2.1低碳社區尚未全面推開目前在山東,除了濰坊、東營等少數城市外,其他城市低碳社區建設尚未形成“常態化”,因此目前普及面還有待擴大。從全省角度看,低碳社區占全省新建社區的總體比例極小,尚未形成“普及化”效應。
2.2低碳社區僅限于新開發社區目前,山東的低碳社區建設僅僅限于新開發社區,不涉獵既有社區,因此適用面也有限。盡管部分城市在舊區中也實施低碳化改造,但與新開發社區低碳社區建設相比,其力度明顯不足。
2.3重視“硬件”相對忽視“軟件” 山東推行低碳社區建設,是與綠色建筑相對應,因此從建設伊始,就聚焦于“硬件”(基礎設施等)建設,較少涉及一些“軟件”(人的環境意識提高、環境社會組織建設等)建設,因此有待進一步科學化。筆者認為,“軟件”建設是生態文明中更核心的環節,決定生態文明的持續性,因此必須予以加強。
2.4社區的基礎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在一些發達國家,社區在生態建設中起到了基礎性作用。社區在保護好自身環境的基礎上,還在環境監督、環境教育、環境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山東,社區的基礎性作用還比較薄弱。低碳社區只是“由上至下”推動社區的環保“硬件”建設工程,還難以調動廣大社區居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社區在環境監督、環境教育、環境決策中的潛力與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3進一步加強山東生態社區建設的設想
3.1全面建設生態社區的總體設想社區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不僅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環保,而且能夠培養居民的環境意識。山東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社區。但是目前山東的重心在于低碳社區,筆者認為低碳社區建設不能完全代替生態社區建設。原因在于:其一,正如前文所提,低碳社區僅適用于新開盤社區,不能調動所有社區的積極性。其二,“低碳”不能代替“生態”。生態的涵義比較廣泛,而低碳只是節約排放而已,涵義相對狹窄。以“低碳社區”拉動社區環境保護,調動社區環保的積極性,還是有失偏頗的。不僅我國如此,國際上也是如此。低碳社區只是一種“專項運動”而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把低碳社區建設作為整個社區生態的全部。僅僅以低碳社區為抓手,對于山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還是有限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已有基礎上山東應建立一種全面性與綜合性的生態社區建設,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名稱就定位“生態社區建設”。這種生態社區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其一,把各種類型社區都涵蓋在內。包括新開發社區以及已開發社區,特別要關注那些舊小區。其二,要注重“硬件”與“軟件”的相互結合。生態社區不僅要注重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同時還要注重環境意識等“軟件”因素,二者結合。其三,要注重自愿原則。目前我國正逐漸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政社分離”與“政社互動”是一種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增加社區負擔。因此應以獎勵為手段,調動社區積極性,鼓勵社區自愿參與生態社區建設。
3.2生態社區建設的具體設計
3.2.1評估指標體系。筆者認為,生態社區指標體系應包括“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根據山東實際以及我國現有指標體系,筆者提出生態社區指標框架見表1。
3.2.2評估實施細則。我國以前實施過綠色社區(類似于生態社區)建設,但是其中弊端比較明顯。首先,因為綠色社區開出的條件比較高,容易挫傷社區的積極性,也使大多數社區望塵莫及。其次,入選的社區本身條件比較好,同時也得到更多資助,而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社區卻難以得到資助,有失公允。
表1 生態社區指標框架
生態社區建設必須克服這一弊端:首先,本著自愿原則,由社區自己申報。要有雙軌機制考核機制。一方面,得分較高的社區應當予以獎勵;另一方面,要獎勵哪些進步較快的社區。如果只獎勵哪些做的最好的,有些社區由于“先天條件”所限,永遠也沒有可能拿到獎勵,因此這些社區就會失去動力。其次,獎勵應本著“小額面大”的原則——基層社區比較看重榮譽,榮譽容易調動基層社區的積極性。基于這一前提,生態社區的獎勵應注重一定的覆蓋面,但單筆資助金額不一定很大,這樣更容易調動廣大社區的積極性。但是也要掌握一個度,獎勵面也不易過大,過大也會使基層社區認為流于形式,喪失積極性。
3.3其他建設舉措除了推出評估考核外,還必須輔以其他的舉措。
3.3.1項目推進。項目推進是推動社區參與環保的一種極好途徑,往往有著“一舉四得”的功效:其一,項目推進能夠推動人們的環境意識。在實施環境項目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直截了當”或者“潛移默化”的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逐漸提高環境意識。其二,項目推動能夠提高參與能力。在實施環保項目的過程中,居民的參與能力不斷提高,從“不會參與”到“會參與”。其三,項目推進能夠推動人際關系。在項目實施中,居民開展合作,有助于產生互相依賴意識,往往能夠產生信任、友誼、互惠等。信任、友誼、互惠反過來又能推動參與,形成良性循環。其四,項目推進能夠推動制度建設。在項目實施中,居民們可以不斷發現問題,從而反饋給政府,不斷完善相關制度。
從發達國家實踐看,項目推進是社區參與環保事業的重要載體。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城市也開始重視項目推動,例如蘇州在建設健康社區的過程中,就推出了“特色項目”。政
府推出項目讓社區申報。各個社區結合自身的特點自行確定項目方向,如慢性病人多的社區申報慢病干預,吸煙人多的社區申報戒煙控煙,老年人多的社區申報社區養老服務,河流污染嚴重的社區申報愛河護河等。項目經專家評審后立項,由社區居民共同完成。大多數項目最終都取得不錯的結果,不但完成了任務書制定的指標,而且增強了居民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以及社區認同,實現了“過程目標”與“任務目標”的雙豐收。
筆者認為,山東可以由民政部門與環保部門聯手,推出部分生態社區特色項目,社區可以結合自身特點以及環保情況予以申報,旨在調動社區的積極性。
項目推進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但是獲得的收益要遠遠大于投入。從蘇州健康社區的實踐看,政府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每個項目幾千元即可,但換來的是基層社區空前積極性以及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可謂事半功倍。
3.3.2推行環境圓桌會議制度。在一些比較敏感的社區(如毗鄰污染源的社區),要有環保圓桌會議制度。即政府官員、企業負責人以及有關居民三方定期就環境問題進行商談,通過平等化對話,相互理解,達成共識,提出環保解決對策。在我國當前,環保圓桌會議制度有一舉多得的效果。首先,可以發揮居民智慧,大大節省管理成本。其次,可以讓各方加強協商溝通,推動環境問題更好地解決。再次,讓居民參與進去,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對推進居民的參與水平大有好處。第四,可以由“事后處理”演進到“事先預防”,防患于未然。因此這種形式可以在我國廣泛推廣。山東目前應在環境敏感性社區中選擇若干社區進行試點,推進環境圓桌會議。但是必須注重會議參與者的科學性,所選取的居民代表要是牽涉切身利益的居民,選取的企業也應是污染最嚴重的企業,否則容易使圓桌會議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 張濤.生態社區及社區生態文化建設初探[J].甘肅科技縱橫,2008,37(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