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碧
所謂質疑,就是人們在學習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照常規推理或按原有的思維定勢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產生疑問、提出疑問的心理過程。它的最大特點是使人們懷著渴望求知的心情對某個問題探個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動豐富。
一、更新觀念,倡導質疑
學生不敢提問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營造一種民主、寬松、師生平等、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掃除學生在質疑方面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問。教學《蟲草的村落》一課時,有位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蟲草的村落里有什么?”我表揚了提問題的學生,并鼓勵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要多思考、勤動腦。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聯系上下文思考這個問題,學生的思路又回到課文的學習上去。對于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絕不批評;對于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據情況因勢利導,采取個人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的形式加以解決,對于提出的問題超過學生現階段所學知識范圍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的,要給學生講明原因。養成學生不但求“知其然”,更求“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習慣,學習質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循循善誘,質疑點化
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教師要在課堂中把質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想方設法留給學生提問題的空間,同時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
1. 課題質疑,領航思路
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既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出示課題后,老師引導:“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提問有了基本的具體的方向,思路也就活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出現:誰用草船借箭?向誰借?結果如何?讀課題后,對題目的意思、包含的內容等提出問題,就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當然,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也會有學生問出與課文無關的疑問。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梳理、歸納有價值的疑問。教師可以把有價值的質疑有層次地寫在黑板上,產生一種導向作用,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之中悟出什么樣的問題是值得在課堂中討論的。而對于那些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可通過篩選或當場就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決。
2. 重點詞句質疑,突破關鍵
對于一些重點詞句,我們可采取故意出錯,重讀等多種方式,在無意間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提出疑問。這種“引”的目的是為了以后“不引”學生也能找出關鍵詞句來幫助學文。如,《窮人》一課,文中開頭有這樣一句話:漁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在教學中,我故意把句子讀成“漁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爐旁縫一張舊帆。”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進一步質疑:“課文為什么要用‘補、破而不用‘縫、舊”?通過交流,讓學生對關鍵詞語的理解更加深刻,體會到窮人的真實生活。
3. 矛盾處質疑,明理辨道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作者匠心獨具所在。引導學生讀書前后聯系起來,找出矛盾的地方,從此處質疑,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在學習《草船借箭》時,有位學生提出了個出人意料的問題:題目為何不叫《草船騙箭》呢?聽他這么一說,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這時教師要求學生把課文再讀一遍后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后紛紛說出理由。“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正因為是借箭,才要謝,如果是騙箭就不用謝了。”“作者在用字上匠心獨運,諸葛亮先是借了箭,到火燒赤壁時不是把箭都還給曹操了嗎?題目還是用《草船借箭》好!”這時,教師進行點撥:“你們分析得好。那‘借與‘騙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呢?”學生說,課文的中心是贊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要是題目改成《草船騙箭》,那作者的立場就不同了。學生經過對不同意見的爭論,思維的廣度得到了訓練,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4. 延伸質疑,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如學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后引導學生:“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提出:“伯父還有哪些讓我們感動的事情呢?”老師可推薦一些相關的書籍或文章,供學生參考閱讀,既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又培養了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回去查查資料、問問家長,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之后再安排學生在語文課外活動課上進行交流,這不就是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嗎?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