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璧芬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當中。如何在小學普及國學教育,我校做了實踐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提高認識,明確目的
1. 尋根。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國學內容,明白國學教育的意義。
“知人者明,自知者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炎黃子孫,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學正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國學中傳遞的文化內涵,能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質,領略中華文化的瑰麗與儒雅,博大與精致。只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才會更愛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才有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的依戀和歸附;有了根,才能更好地吸納世界文化的精華,做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的人。
2. 厚德。繼承傳統道德,提升師生道德修養。
“蒙學以正”,“為政以德”。 讓師生在國學經典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養成中國傳統美德。國學教育抓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展開,當一定量的經典通過朗讀記憶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中之后,在潛移默化中將經典中的圣賢思想、道德規范內化為自我言行的準則,并在學習、生活中自覺運用、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3. 睿智。汲取國學智慧,辯證思維,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提高境界。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國學不僅僅是一門普通的知識性學科,更兼含人文的光芒。持久地、大量地誦讀經典,不僅可以獲取信息和知識,訓練思維能力,還可以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營養,啟發靈性,活躍思維,內化為一個人獨特的氣質、智慧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形成完美的人格,實現生活境界的提升和真正的人生幸福。
4. 健體。重拾傳統,遵循規律,順應自然,身心合一,強身健體,和諧發展。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國學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和諧的價值理念以及以仁為核心、以德為基礎、以禮為規范的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順自然而以人為本;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要求循人倫而以和為本;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重體驗而以樂為本。傳統文化中的圍棋、繪畫、書法、音樂、太極拳等,重視心、腦、手合一,可以增進學生個體對人生與生活意義、價值和樂趣的認識,熏陶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幫助師生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培養師生積極、愉快、自覺參與身體鍛煉的良好習慣,身心合一,強身健體,促進學校師生身心和諧發展。
二、普及國學教育的方法
1. 開設校本課程,教學相長。
國學經典,內涵豐富。我們從2010年辦學始,就把經典國學做為學校的校本課程,利用地方課程(每周一節)進行國學教學:一二年級教學《弟子規》《千字文》;三、四年級教學選編的《古詩》、《聲律啟蒙》;五、六年級教學精選的《增廣賢文》、《論語》。一年級每周一節《圍棋》課,二至六年級每周一節軟筆書法課;每月一次全校興趣課,有國學名句、國畫、語言藝術、書法、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文化班。
2. 加強教師培訓,以師為范。
國學普及教育成功與否和教師有很大關系。教師須先行一步。教師既是普及對象又是普及員。只有教師比學生先學一步,多讀一點、多背一點,懂鑒賞方法,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給學生正確的引導,更好地對學生家長進行普及。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教師自學、專家講座;會前分享,互相啟發;走出去,開闊眼界;請進來,指導實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在國學知識中品味、咀嚼,讓各種知識和合融通,破繭抽絲一般,醞釀成新的知識。有了大面積的“溫故”,才有大幅度的“知新”。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