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賓宇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民辦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思路探究
周賓宇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簡稱社會體育專業,是培養社會體育專門人才的專業,雖是新興專業,但發展迅速,近年來民辦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也使社會體育專業逐步進入到一些民辦機制高校中,但由于專業設置時間短,經驗不足,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定位普遍存在偏頗,民辦高等教育又有諸多特殊的限制等因素,造成民辦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方面存在與市場需求契合度不夠的問題。基于上述背景,該文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通過對所在地區人才市場需求做相關調研,分析制約民辦高等教育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因素,探究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為該專業在民辦高校中更好的發展提出有效對策。
社會體育專業 民辦高校 產學研 培養思路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及比較研究法對過去10年關于社會體育專業建設方面的研究進行分析,對我院專業教師,160位民辦社會體育專業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走訪南京市六家知名健身俱樂部,分析后就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發展思路提出如下結論:(1)民辦高校應廣泛吸納社會投入,加強合作,面向社會開展技能培訓,職業鑒定,回饋社會并獲取經濟收益、改善辦學條件。(2)增加科研支持,完善自有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3)應加強通識教育及行業常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形成以運動技能為先導,多元化潛在能力共同發展的培養模式。(4)在運動技能課程模塊中增設第二專選,或實行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捆綁式輔修學習,并重視教學技能培養。(5)人才培養引入“產品化”概念,注重學生的質量、規格,課程設置與職業證書掛鉤,并對畢業生就業從業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更好的為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6)加強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利用民辦教育的特殊優勢建立形成從屬或合作經營的體育產業,為該校學生更好地實習實踐創造先決條件,更便于學校對學生統一實習的管控,逐步形成“產、學、研”一條龍的特色民辦高等教育。
社會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體育專業是培養社會體育專門人才的專業,是一個僅有10多年辦學歷史的新興專業,但發展迅速,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專業名錄中將專業名稱規定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各高校緊緊圍繞“專業名錄”中規定的整體培養目標來制定自己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有相當一批高等院校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辦學,但同時也表現出在培養過程中整體范圍存在趨同性[1],畢業生職業優勢競爭力不突出的現象。近年來社會體育專業逐步進入到一些民辦機制高校中,但由于專業設置時間短,經驗不足,造成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定位普遍存在偏頗[2],民辦高等教育又有諸多限制等因素,造成民辦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但民辦教育又因其特殊性,也具備一定公辦院校所不具備的辦學優勢,應該更好的加以利用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基于上述背景,該文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通過對該院及所在地區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做相關調研,來分析制約民辦高等教育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因素,試圖為社會體育專業在我院乃至民辦機制高校中的發展建設尋找到一定創新思路。
表2 學生高考專項項目比例
1.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10年國內外關于社會體育專業建設方面,以及國內民辦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
1.2 問卷調查法
對我院社體專業任課教師,160名民辦社會體育專業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該專業師資情況,掌握學生對該專業現行培養方案的反饋意見并做相關數理統計。
1.3 訪談法
實地走訪江蘇省南京市四家,電話訪談兩家知名度高,發展規模大的商業健身俱樂部,走訪兩所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了解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及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走訪單位包括:南京CTF國際健身俱樂部、南京中環國際健身俱樂部、南京五臺山健身會所、南京浩沙國際健身俱樂部、南京龍江體育館、南京奧體中心體育館;電話訪談南京英派斯健身俱樂部、南京金地體育公園。
1.4 比較研究法
比較社會體育專業與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在就業優勢中的差異、公辦與民辦教育的異同,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社會體育專業建設中的相關問題。
2.1 職業能力需求
受訪用人單位一致認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教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策劃能力、執行能力、知識面、吃苦耐勞的精神、職業道德等方面素質對于從業來說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商業健身俱樂部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需求比較大的類型為技能指導型人才和營銷型人才,并對兩方面能力兼具的人才表示極大的興趣,而對管理類人才需求極少,管理類人才引進的方向主要為社會有相關管理經驗的人員,或俱樂部內部資深教練員培養提拔,而非應屆畢業生。
2.2 運動技術能力需求
在我院社會體育專業已開設的專項技術選修課程中,在俱樂部較受歡迎的是跆拳道、健美操、體育舞蹈方向,而小球項目則一般或不受重視。乒羽網三小球項目人才缺口主要為個別體育場館、少數俱樂部及私教。其他已開設的運動技術類課程中,器械健身指導、游泳救生、有氧搏擊操、瑜伽、肚皮舞為比較受歡迎或非常受歡迎的方向,大球類項目在俱樂部中并不被重視。究其原因,商業健身俱樂部所開設的運動健身服務在項目設置上考慮了顧客需求程度,場地條件,資源利用率,特別是單位面積場地的效益產出效率,這決定了球類項目并不適合成為商業健身俱樂部主要經營項目,因此球類專項人才在商業健身俱樂部缺口并不大,此類人才主要流向大型體育場館及私教行業。
2.3 理論知識需求
我院已開設的體育休閑娛樂經營操作教程、消費心理學、運動營養學、體育市場營銷、健身俱樂部經營與管理、運動技術診斷、會籍顧問的實戰與技巧、人際溝通等課程對于健身教練后期發展與提升較為重要。
2.4 綜合能力結構及實踐經驗
在職業能力方面,用人單位對“一專多能”型人才需求量比較大,如既能承擔器械健身指導,同時能勝任有氧項目教學、團操教練等,或技能指導能力突出,同時也具備優秀的營銷技巧等,但用人單位的管理崗位多選擇有一定管理經驗的高級人才,對應屆生的管理能力普遍沒有明確要求,幾乎不考慮應屆生進入管理崗位。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的相關從業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如在運動健身服務行業有過直接從業或實習實踐的經驗,同時具備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在求職過程中更被重視。這也顯示畢業實習環節對學生就業存在重要影響。
(1)民辦高等教育不同于公辦高校,辦學歷史短、經驗不足,因經費限制造成硬件設施無法滿足或部分無法滿足教學訓練需要而影響教學質量是突出現象。民辦高校普遍辦學時間短,辦學條件有限造成師資力量尚屬薄弱,以筆者所在學院2014—2015第一學期為例,如表1所示,專職教師初級職稱或無職稱教師比例過高,其中專職教師中無職稱教師均為本學年新聘教師,教學經驗有待提升,外聘教師比例超過50%,比例過大,造成教學管理難度大,影響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待遇尚待提高,造成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進展緩慢,并存在人才流失現象。
(2)學生條件不容忽視。民辦高校生源質量低,專業思想和學習態度有待改進。以我院為例,如表2所示,全體二年級三年級學生高考專項以大球、武術為主,未來主要的就業市場或私教領域中較受歡迎的操舞類專項生源僅有1人,比較受歡迎的小球專項占15.5%造成入學后需更改技能專項從零開始,學習訓練時間、場地明顯不足,已有專項不能得到繼續提高,最終荒廢或水平較低,新學專項技能不能做到整體達到較高水平;未更改專項的學生技能水平相對更高,但同樣存在訓練場地時間不足的問題,以至于單一專項水平提高與開拓第二專項的矛盾不能很好的解決,造成學生不能適應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最終影響就業競爭力。
(3)三本批次的民辦院校在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有整體向職業教育傾向的趨勢,但受專業特點影響,市場調研顯示,全部受訪單位均不在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是否來自民辦院校,過分將培養目標簡單的向職業教育靠攏,單純偏重運動技術學習,輕視營銷類專業理論課程、人際溝通類課程,及通識課程,造成社體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不足,缺乏職業發展的上升通道,改行現象普遍。
(4)畢業實習管控有所缺失,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的矛盾未能很好解決,將影響畢業生職業競爭力的提升。相對于主要競爭的專業如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一些技能的掌握水平與上述兩個競爭專業有一定差距,但若考慮在運動健身服務行業從業,只有社體專業是對口實習,因此,畢業實習環節將成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形成優勢競爭力的重要階段。由此看來,畢業實習環節是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知識向技能轉化的重要環節。
(5)作為新辦民辦高校,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控是準確把握人才培養效果,衡量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目前同類高校多不重視此方面的后續調查與長期跟蹤,存在學生畢業了就完成了培養過程這樣的建設思路的偏頗,應在辦學初期對畢業生的就業從業、職業發展有一個后續的追逐監控,通過對畢業生社會適應的程度來發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的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就辦學思路該文提出相應對策或建議如以下幾點。
(1)民辦高等教育雖在經費來源方面有諸多困難,但同時也應充分利用民辦教育辦學靈活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擺脫單純依賴學費及企業出資解決資金來源,廣泛吸納社會投入,利用民辦教育特色及社會體育專業優勢,開展面向廣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職業資格、技能培訓,裁判資格培訓等活動,回饋社會的同時獲取經濟收益、改善辦學條件。
(2)逐步改善教學條件,增加科研支持,改善教師待遇,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穩定,專業素質過硬的自有教師隊伍,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同時逐步減少外聘教師比例,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3)調查顯示:技能指導類崗位的主要收入多來自于健身產品課程的營銷業績,這要求從業者還要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通識理論儲備,且此類從業者多不能勝任更高層次的管理崗位,因此應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集中開設包含健身指導理論與技巧、體育營銷、管理溝通、運動處方、運動營養等課程為核心內容的巡場教練培養課程,并且重視專業基礎理論教育,提升個人知識面及綜合能力,形成以運動技能為先導,多元化潛在能力共同發展的培養模式。
(4)運動技能專項課程模塊中增設第二專選,使學生能夠在至少兩個運動項目中具備一定的運動水平和指導能力,或實行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進行捆綁式輔修學習,如小球類選項學生輔修操舞類課程,同時重視教學技能培養,開設教學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形成技能多元,理論充實的復合型人才。
(5)人才培養產品化。學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產品”,“產品”質量的優劣決定了畢業生的出路,學校的發展,因此,不斷提高學生能力素質,針對市場需求對學生進行培養及考核,充分考慮需求的地域性特征,在學位教育的基礎上充分培養職業技能,將課程學習與考證緊密結合,結合“證書”將考核標準化。引入產品生產中的“售后”概念對畢業生的就業從業進行追蹤監控,充分了解人才培養在行業及社會中的適應性,更好的為人才培養指明方向。
(6)加強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利用民辦教育的特殊優勢建立形成從屬或合作經營的體育產業,如校企合作的商業健身俱樂部,民營體育產業研究所等,創新實踐環節管理模式,依托合作的經濟產業實體,完善建立學生“見習-集中-分散”三個階段的實習管理模式,更便于學校對學生統一實習實踐的管控,逐步形成“產、學、研”一條龍的特色民辦高等教育培養模式。
[1]陳永軍.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10):1398-1400,1414.
[2]馮曉麗.高等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影響因素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3(2):72-73.
G80-32
:A
:2095-2813(2015)10(b)-017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