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花香 繆學鋒
【摘 要】德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較好的德育工作基礎,學生學習就沒有動力,不知道因為什么而學習,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語文水平。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學生才可能增強自律意識,這樣教學工作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學質量也就會隨著提高。反之,沒有堅實的語文教學工作,德育也會失去根基。換一句話說,沒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德育是空的德育,應該說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說,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德育;語文教學;滲透;健康成長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課,尤其在小學階段,語文尤為重要。“語文教育是提高我們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奠基性工程。”《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可見“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實踐中我感到,語文教學中仍然有兩種傾向:一是強調工具性,其特點是離開語文的思想內容,以大量的,反復的死記硬背為手段,背解詞,背造句,背句子的意思,背范文。這種現象在小學畢業班尤為突出,另一種是以配合思想品德教育為目的,其特點是注重形式,搞花架子,語言文字訓練不到位。這兩種現象都是把語文教學的兩個基礎任務割裂開來,顯然是有悖于大綱精神的,我認為提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所決定的,也是新形勢對于我們課堂教學的要求。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就要做得“滲”,而不是“灌”,那種填鴨式地說教同樣不會收的預期的效果。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陳先云指出的“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要做到這一點關鍵要把握滲透的方法,做到巧點妙撥,相機而教。
一、在課文重點段的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時,我是這樣設計教法滲透德育的,在教學前,先讓學生讀導語,在導語中找到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解決“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問題,她是怎樣解決的?”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所揭示的思想意義,最后要求學生分段落,理清結構。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感知了思想意義后,直接閱讀重點段,通過小組合作,讀,議、分層,讓學生理清層次,掌握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問:“主人公遇到困難時,她是如何解決的,當時她是怎樣想的?”在課文中找到有關的語言,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時要積極的面對,分析問題,并對自己的學習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通過教學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通過字詞句的教學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如在《一定要爭氣》這篇文章中,就其課文題目,開門見山地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圍繞“為什么要爭氣”和“要為誰爭氣”、“怎么爭氣?”這幾個問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這樣有一個好的開端,再進行字詞句的語言訓練,就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了。
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孩子的愛國主義熱情。比如:在即將學完一篇課文時,學生通過讀課文,對課文的基本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時教師可總結性的對文章的思想進行滲透,就《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來說,通過朗讀和字詞訓練,學生對小興安嶺一年四季誘人的景色有了較深刻的印象,這時教師可總結性的說:“小興安嶺的景色說不完,看不夠!我國像小興安嶺這樣的美麗富饒的地方舉不勝舉……”簡單一句話,即使對全文的總結,又是對祖國的贊美,從而使學生感到祖國山河的可愛。認識到自己是祖國未來的主人,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智慧把祖國裝扮得更加美麗。
又如,學習《桂林山水》等寫景文章,老師能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感情去閱讀課文,就能使學生從中了解到我們祖國大好河山是多么的壯觀,從而增強同學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寫作是語文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觀察社會,思考人生,提出自己見解主張的思想表露過程。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往往在指導學生寫作是,總是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練習寫人敘事,豐富多彩的素材,能誘發孩子們善于觀察社會生活的人和事,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讓孩子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風尚隨處可見。孩子們從那些勤勤懇懇,大公無私,愛崗敬業的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中,受到振奮和鼓舞,找到了學習的榜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到有目標,有方向,并進而提高明是非,識美丑的能力。
四、點滴滲透形成系統
小學語文教材思想教育的內容很豐富,它的題材包含了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教育,包含了群眾觀點,勞動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但是就每一篇課文而言,又各有其個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我每篇課文的“個性”,從思想教育的整體著眼,對學生進行點點滴滴的思想教育滲透,從而形成較系統的認識。如借助《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感。通過《古井》的教學,激發學生發揚奉獻精神;利用《一夜的工作》和《溫暖》的教學,學習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從而激發學生懷念總理,學習總理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畫楊桃》時,結合一個學生將楊桃畫成五角星惹來同學們的哄笑,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學生終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楊桃,其形狀是不相同的這一深刻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榮辱觀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讓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成熟起來,明白要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深刻道理。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效途徑,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很好的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進一步延伸。比如在語文實踐性作業設置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農民種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長過程中除草、打藥的調查報告,簡單的一個作業,由學生向家長咨詢,然后自己做這個調查報告,讓學生了解種花生的整個過程,從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德育效果。
六、在教學作者背景中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時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尋找關于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因為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從中深切感受到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作者的高尚品格,從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進行道德教育。
總之,在教學中能否有效的滲透德育,關鍵在教師是否有機,有意地引導接受,是否自覺的地做到滲透德育的有心人,無數事實證明,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塊很好的陣地。它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進行點滴滲透,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逐步加深。